城市▪印記

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獨特的靈魂,這就是我們口中的城市文化,城市之光,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很好的詮釋,地方人文的特點會影響到整座城市市民的生活習慣,這是一種傳承,平時的我們是無法感覺出來的,但如果是離家很久的遊子終於回到故鄉,你所有的感覺都是一種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氣息,對比下的城市,便聞到了他自己本來的味道。

時間一晃就是十年,十年前我在家鄉生活了18年,從呱呱落地到直立行走,從懵懂無知到初識社會的爾虞我詐,惴惴不安,從青春年少到成熟內斂,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鼓樓牌坊,息壤鬧市,看到過天沒亮街邊的早點攤已經開始買早點,趕集的老少爺們,聽到過鐘樓的鐘聲,鼓樓的鼓聲,高低起伏的要吆喝聲,流浪狗的叫聲。唯一可以買衣服的南大街上所有的商場,點心就吃興福齋的,早點就是柳樹巷的,羊肉串就是萬字匯街的,文具就去吉隆商場,麵皮就是財神廟街的,溜達就是去人民公園.....身邊的朋友都是大學生,身邊的朋友都是普通話,身邊的朋友及時生活在窘迫請朋友吃飯也是不含糊,身邊的朋友習慣被幫助後說“謝謝”“麻煩了”,身邊的朋友習慣了回家都去看看一路走來朋友的父母,身邊的朋友都會再能力所及的情況下不予餘力的幫助多年的朋友,身邊的朋友習慣了愛自己後再愛他人.....

多年後,帶著我在大學的好友回到了我的家鄉,當然那也是我結婚後第一次回,我從來沒有感覺世界上的事物是可以一成不變,所有的事情都還在歷史的洪流中平靜的流淌著,朋友第一次做客到家,看到了很多她小時候用過的東西,而現在在家中早就找不到的,印有2條藍色龍的茶杯,還有杯蓋,洗臉的瓷盆,上面還有百合花,小而精緻的暖壺,還是鋁製的,紅色的皮箱,兩側鑲嵌著大大的喜字,媽媽給我打包東西,還是一塊布包裹上我的衣物,吃飯用的碗像是和杯子成套的都是龍的條文,朋友的一席話我平時倒是沒感覺出來,說出來我也就關注了一些類似的事情,比如我姥姥家和我家一樣,奶奶家也是,朋友家也是等等,我開始注重發現每個城市的不同,當我走到福興齋的點心鋪買點心,看到的是賣貨人員收錢用的是算盤,原因是習慣了就不想換了,走過幾條熟悉的街道十年前的商鋪都在,東西的價位沒有改變,賣貨的人老了,房屋還是小時候的樣子簡陋乾淨,同樣彼此都會說看著你眼熟,小時候的一切都在眼前出現,人是一樣的,東西是一樣的,價位是一樣的,時代的更新進步,網絡時代的進入居然完全沒有影響到這些實體店的銷量,有的店鋪還是隻收取現金,可以說年輕人少了,老人多了跟不上進步,這只是太小一部分的原因,因為城市的靈魂,城市的文化,我的家鄉—宣化,在前280年就已經存在,地屬上谷 ,燕雲十六州中宣化為武州,宣化府......時代的變遷,傳承下來就是文化,地域文化,時間的長河中留下來的就是文明的腳印,城市有了底蘊才會有一種沉澱下的古土味道,地域裡的市民喜歡老東西,喜歡不打破原有的事物在重新發現新的事物,古老的建築經過了幾個春秋的洗禮,雖然斷壁殘垣但仍屹立在城市的一隅,琉璃瓦紅牆,屋簷上望天的一排琉璃神獸,走廊內側的頂畫,壁畫太多太多的歷史痕跡,走在大街小巷中感受到的就是時代變遷下的城市烙印,一個城市的靈魂來源於他的歷史文化。太陽從鼓樓的一隅慢慢顯露出來,陽光灑在這座城,暖暖的光印在青磚上,照在玻璃上,射向身軀中,社會形態的更替城市依然安靜的生活著,鼓樓的鐘聲響起,拉近了歷史以前在這裡發生的一起,當時的繁榮盛世,鐵蹄踏過的一片狼藉,外敵侵略下的吶喊自救,眼前的穿梭過的人,吆喝聲,嬉笑聲,以前的現在的未來的城市都在包容著,城市靈魂就是千變萬化中的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