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册封之金印与"节"象征,祈雨之年,或可成就万历之治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前言

明朝册封皇贵妃制度如何执行?皇妃同皇后地位与立储之事有何关?明朝文官之间不合竟然促成了边远酋长的为所欲为,东厂锦衣卫为皇帝耳目,臣僚对其视为眼中钉,他们是怎么凭借小事开始明争暗斗?廷臣之间的政权加在一起能否与皇帝分庭抗礼?是怎样的怨气使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除掉锦衣卫?皇帝本来有着可以促成"万历之年"的良机,如何因立储之事,励精图治之情与日具减?祈雨祭祀本是迷信,皇帝大臣皆知,却仍行此事,全城皆知,意欲何为?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一八五七年,明朝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视察领地,知一建州酋长大肆开疆扩土,吞并四周城镇。巡抚恐养虎为患,遂下令向酋长征讨,欲先下手为强。其部下有一名为开原道,得令后不从,私自改剿匪令为安抚酋长,以正明朝德行。剿匪一事因此不成,巡抚见出师不利,皆因此人,遂上奏朝廷参骇开原道。

封妃制度,巡抚参下

朝中京察官见此奏折,不但未批,反对此人生出同情,反参巡抚。此事为朝中元辅申时行知,出面调和,以为此事为小,两方不如停止互参,将事情化解。双方遂作罢,而这位建州酋长在其领地为所欲为,官员不合正中其下怀。申时行为明朝元辅,与定国公同为重臣,皇朝中诸多大事都由他经手,辅佐皇帝做出决断。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此年有一事,皇帝万历册其爱妃郑氏为皇贵妃,我们可从此事得以一窥皇家册妃仪式。定国公与首辅一同接受御前所赐的象征权力的"节"和金印,连同制册一起走向右顺门,将此三物交给宦官大人,宦官再授予贵妃,礼成。

皇贵妃在本朝地位仅次与皇后,皇后无子嗣,皇贵妃所生之子则可为皇子,继承大统。一五八六年皇贵妃生子常洵,皇帝曾言,立储一事与册封贵妃一事无关,而在皇妃生子之后,皇帝拒立皇长子为储,与大臣相争储位。


臣君不合,上下否隔

首辅出面与大臣调解,称皇帝立储,乃是大事,只要给皇帝时间,他一定自己解决问题,改变主意。众位同僚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首辅的这种态度并没有达到弥补事情的成效,而且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大臣的指责开始在奏章中愈演愈烈,毫不顾忌皇上尊严,措辞争锋相对。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称其作为与国家无益,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皇帝发怒,将其罢免,而下一位忠臣良将又继续上奏皇帝,仍是类似的奏折。皇帝哭笑不得,因此人乃是忠臣,不可罢免,又不知皇帝心意,皇帝遂觉知无行政的自主权,他励精图治的抱负与日具减,由此开始不顾朝政。

本年又出一事,皇帝在与大臣之间的权力相争中节节败退

。东厂,隶属司礼监,皇帝的情报机关,在万历这年,已存在二百年,是本朝政治体系中不可或缺一处。东厂锦衣卫对城中车马流动、人员增减、市场行情极其熟悉,而他们最重要的任务,监视大臣的一言一行,无形中构成了对大臣的制约。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这次的事情要从一五八七年说起,京都建于宛平和大兴之间,大兴有一县令因一小事打了乐舞生,乐舞生为太常寺供奉的祭祀。

太常寺为掌管礼仪之寺,时大旱,干造土龙,自与巫觋对舞,弥月不应。太常寺认为此事在蔑视祭祀大典,将县令告到了三法司。三法司是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司构成三位一体的法理机构,审此案件时皇帝派出镇抚司的两名官员进行旁听,刑部尚书认为案件为文官之内的事,无需锦衣卫。


东厂旁听,龙颜大怒

虽然态度是如此,但尚书没有直接拒绝锦衣卫的到来,而是事先答应,随后在审问此事时使两名文官将锦衣卫拦在门外。皇帝本无心参与太常寺与大兴寺一案,可锦衣卫被拦一事令他心情不畅,下旨质问了文渊阁,又命大臣将此案件交给东厂。元辅出面做和事佬,要刑部尚书向皇上道歉,皇上保住了他的面子,好景不长,几月后积怨已久的文官抓住了皇帝的鞭子。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东厂张鲸被参与文官勾结,罪名为接受贿赂,接受贿赂的并非只有张鲸,朝中众多官员也并非那么清白。而为何文官只参张鲸?锦衣卫对文官的监事使其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张鲸又是锦衣卫之首,所以其最为招人怨恨。万历皇帝接受了他们的参奏,但没有弹劾张鲸,只是口头训斥。

文官们平日唯唯诺诺,但此时聚在了一起,胆气十足,他们选择了更为强势的手段。如果皇帝不弹劾张鲸,文官就参骇皇帝内阁所有学士。这种逼宫的手段十分有力,万历免职了张鲸,文官是如愿以偿。皇帝心情十分沮丧。

这时一位不知死活的官员上奏了皇帝,不知是贪图忠烈之名还是其他缘故,他奏皇帝包庇张鲸,是否是受了张鲸的贿赂。皇帝正愁无处宣泄,于是赏赐这位文官六十廷杖。锦衣卫对大臣们构成的钳制,早已使他们蠢蠢欲动,政治上的情报使他们处于劣势,私人生活被探知也让其自尊受损,这次机会他们等待已久,乐舞生就是他们开战的导火索。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祭祀祈雨,久旱逢雨

乐舞生于祭祀大典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五八年的干旱之情,皇帝就借助祭祀大典挽回了失散的民心。这年是乙酉年,京都少雨,地面干裂。皇帝焦虑不安,下令向上苍祈雨,这次事件并未参照制度礼仪,而是从开始至结束,皆由皇上一人御制。

仪式未开始前三日,皇上即开始斋戒,祭祀当天,皇帝与学士宦官同穿质朴服装,文武百官各两千,列与皇帝两侧,从皇宫步行至天坛,一路共十里。皇帝坚决不做车马,与大臣同行,在天坛第四台阶处叩头,文武百官在他叩头后效仿。仪式结束,皇帝与大学士开始了驯辞。他称缺水原因为皇帝无德,官员贪腐,上天发怒,故从此愿意改邪归正,去恶除奸。上天若有好生之德,请赐场大雨。同时皇帝下了圣旨,户部免除信号杂税。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全体官员向皇帝应答,我等同皇帝一起整顿朝廷,如有奸恶再生,必然严加惩治。天坛求雨历时一月之后,甘霖如期而至,连连下了两天两夜,皇帝大喜,令文武百官感谢上苍恩典。这年在申时行眼中是白驹过隙般短暂的机会,皇帝万历在此年或许可以促成"万历之治"。

明朝政府一向重视人心,旱情之下人民十分焦虑,在寻求精神上的依托,万历知此事,遂自我责备,人处于困境之中,即使希望极为渺茫,也会抓住这样的机会。东厂被拒,和立储失败,万历认为自己为君,无法实行自己的政事,遂热情消亡。而东厂在皇权的保护伞下也做过很多令人发指的事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

贵妃册封之金印与


参考文献

  • 《新唐书·黎干传》
  • 《明史·魏忠贤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