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明朝“永乐盛世”的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起义是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发生于中国山东的一系列以白莲教为旗号的民变事件,民变领袖是唐赛儿(女性)。从民变的规模上来说唐赛儿起义比较小,举事前后不过一个月就被山东都指挥司平定,但由于其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永乐盛世”时期,因此对最高统治者(朱棣)震动很大。关于唐赛儿起义可以这样认为“

唐赛儿起义是人民群众对”永乐盛世“的断然否定,是对朱棣“以爱民为本”的统治的最恰当评价。


戳破明朝“永乐盛世”的唐赛儿起义

明成祖着衮龙袍画像

唐赛儿本是山东蒲台(今山东滨州市蒲城乡)人,其在民不聊生之际效法元末的红巾军,以白莲教联络民众造事。永乐十八年初(1420年),唐赛儿率500余人转移到益都西南山区,当年闰正月在卸石棚寨(今唐赛儿寨)正式发动起义,起义军首战击败前往镇压的青州卫指挥使高凤等明朝官兵过千余人,声威大震。

唐赛儿起义大大鼓舞山东各地人民,其后相继有宾鸿、董彦皋、丁谷刚、刘信、刘俊、王宣、郝允中、白拜儿、高羊儿、王住儿、杨三等大小数十支起义军,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民变迅速席卷青州、莱州、莒州、胶州以及安丘、寿光、诸城、即墨等9个州县,队伍扩大到数万人。民变扩大到半个山东后,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等急忙向朝廷报警求援,明成祖朱棣随后遣使诱降唐赛儿,被拒绝后命柳升为总兵、刘忠为副总兵率军平乱。柳升因为自负导致战败,刘忠战死,唐赛儿顺利逃脱。但是在明军的打击下,整个民变事件还是在三月份就得以结束。

唐赛儿起义虽然转瞬即告结束,但这是明成祖在位期间天灾人祸的综合反应,是对”永乐盛世“的打脸。

朱元璋死后,朱棣为争夺皇位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成为中央军与燕军的主战场,持久的战争令百姓流离失所。燕军在靖难之役期间南下时大肆抢掠屠杀,据史书记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诏从征将士掠民间子女者还其家”、“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山东、河南等地民众反对战乱,因此主动帮助中央军抗击燕军,燕军遂在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残酷报复,综合各地地方志、家谱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总之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无人烟的局面,所以继洪武移民后又有“永乐移民”。


戳破明朝“永乐盛世”的唐赛儿起义

靖难之役

朱棣登基后又远征安南、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又大规模组织人力南粮北调、开挖运河,先后在山东等地征调数十万民夫,农民徭役负担沉重。明朝政府的压迫加上天灾连连,使得民众生活十分艰难,据记载“民食草实为食”,“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水旱相仍,民至剥树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而京师聚集僧道万余人,日耗廪米百余石,此夺民食以养无用也”。

清朝的官修《明史》中评价明成祖永乐年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明朝人自己也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但这些并不能说明永乐盛世下的残酷现实,仅统计《明太宗实录》中所载,永乐一朝所谓的“民乱”、“强贼”就多达四十起之多。永乐末年,不仅是山西、河北,甚至连向来富庶的江南苏、常、嘉、湖等地都出现了成伙的“强盗”和大批“流民”。”

朱棣犹如当年的汉武帝、隋炀帝一般施政过猛、步伐太急,给当时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南征安南,战争前后持续近二十年,八十万大军以及无数民夫疲于奔命;郑和六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以万计”;修建北京故宫,工程历时十数年,“所费数以万计,役死军士百姓不计其数”;五次亲征漠北,每次动员兵力三十万甚至更多,”搜尽天下府库以充军饷,数十万军民为之转输”。正如仁宗年间的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上疏:“向也,南征北讨,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永乐末年的明朝社会已经完全看不到一点盛世的影子。

朱棣常以“圣主”、“明君”自许,然而他在位期间杀戮过多,国力消耗过大,在其死后20多年便发生“土木堡之变”,明朝由此转入衰弱。


戳破明朝“永乐盛世”的唐赛儿起义

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参考文献:

《皇明祖训》朱元璋等 明朝

《国榷》谈迁 明朝末年

《明史》 张廷玉等 清朝

《明通鉴》夏燮 清朝

《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