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可爱365


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八,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朱重八。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非常差,世世代代靠给地主种地为生,几乎每天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生活异常贫苦。


而他的祖父、父亲每天都在淮河流域躲债。他是兄弟姐妹中命最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不是被送走就是嫁人了。

自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朱元璋没有任何选择与挣扎的权利,他从小就被送去给地主刘德放牛。当时的放牛娃,能吃饱的根本没几个,而且经常被主人打骂。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和他的好朋友徐达、周德兴等人一起商量好把一头小牛犊给烤着吃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小牛犊吃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和一个牛尾巴。

虽然肚子暂时不叫了,但接下来的事情不好办了,他们不知该如何向地主交代,于是只好把骨头都埋进土里,把牛尾巴插在山里的岩石缝里,谎称牛钻进山洞里出不来了。

他们的这些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过地主,刘德看到自己的牛没了之后,气的跳脚,结果朱元璋被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地主还要他的父亲赔偿一头牛的钱,就这样他被赶回家。

但是因为朱元璋主动承认了所有的错误,因此他的其他伙伴都没受惩罚,都很感激他,后来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瘟疫,他的父母和很多家人都去世了,只剩下大嫂和年幼的孩子。



在当时有一个习俗,凡是地主家的农户去世,都会给他们一些费用去安葬,朱元璋抱着这样的想法,带着父亲的尸体,希望刘德可以给一些费用。

没想到刘德跑出来时身后还带着一群人想要赶他们走,他觉得朱元璋很晦气。朱元璋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给父母安葬,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勉强给他一些费用,朱元璋心里很是感激,就这样草草将父母安葬。

随后他也无处可去,就去寺庙当了行童,仅仅两个月,后来寺庙入不敷出,便将他们都赶出来。当时处于元朝末年,朝廷黑暗,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时期,于是朱元璋决定先返回家乡招募兵马,他儿时的好友便前来投军,没过多久他的军队已经数千人。

公元1356年,他领军获得胜利后,他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改名为应天府。从这以后,他便以这里为中心,采取稳中有进的策略,1366年,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地区。随后一直进行北伐,最终占领了首都元大都,建立了明朝。


因为年少时的生活经历,他对元朝的统治深恶痛绝,他立即改革元朝的制度,着重减轻下层人民的生活负担,使得明朝的经济快速恢复起来。

成为皇帝后,他决定回乡巡访,乡民们都跪在道路的两旁迎接他,然而有一个颤颤抖抖的身体躲在人群中,这个人当然就是当时狠狠暴打他不给他钱安葬父母的刘德,按照朱元璋的处事方法,他一定会被严刑处死。

可他这次却一反常态,让刘德站起来,对他说:“你这样做是正常的,我当时那么穷怎么可能给你还的起钱,你更不可能知道我会成为皇帝,”更让人惊讶的是,朱元璋还赏赐他30亩田,并且把刘继祖封为义惠侯,给他的儿子封了100亩地,并且让他的后代都成为正式官员,来报答对他的感恩之情。

可见朱元璋虽然脾气比较暴躁,但胸襟还是很宽广的,也不会对那些小事情斤斤计较。


小小嬴政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朱元璋与刘德的恩怨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本来只是一介农民,后来参加起义才逐渐崭露头角的。

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办法他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牛。其中就有一个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17岁的时候,父亲朱世珍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家里早就穷的揭不开锅了,哪里还有钱给爸爸安葬呢?

没办法,还是只能去求地主刘德。

但是没想到刘德是个蛮不讲理的人,听说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不仅没给安葬费,还痛斥了一番朱元璋,把朱元璋骂得狗血喷头。

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生了恻隐之心,自己出钱给朱元璋的爸爸安葬了,还给了他们一点土地让他们养家糊口。

朱元璋登基之后怎么处理的刘德

朱元璋坐上了皇帝之后,荣归故里。见到了“老东家”刘德之后,刘德自然畏惧万分,生怕朱元璋报复就一把跪在地上,乞求朱元璋原谅。


没想到朱元璋竟然出乎意料地十分平静,问道:“恩公刘继祖呢?”

在得知刘继祖已去世多年后,他有感恩人的大义恩惠,就追封他为“义惠侯”,还放过了恩公的弟弟刘德,并赏了他30亩地。

如何看待

看来朱元璋除了我们平时印象中的心狠手辣之外,也有一丝怜悯与宽容之心,作为一代帝王真是难得!
这也难怪千古一帝康熙也称赞他说: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晓史才能明事


估计刘德可着劲儿喝6亿核桃乳也想不到朱元璋会当上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然要荣归故里。刘德这个地主早吓得慌了神,战战兢兢跪拜在朱元璋脚下,“罪该万死”“请赐罪”之类的说个不停,祈求朱元璋能饶自己一条命。

刘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给他放牛,刘德为人刻薄,一日三餐不让吃饱,还常常借故殴打朱元璋,不让朱元璋吃饭。

朱元璋的父亲也是刘德家的长工,按理说朱元璋父亲死后,作为东家,刘德应该给点丧葬费,但刘德为人铿吝,一分钱都不给,当朱元璋去要钱的时候还将朱元璋打了一顿。

现在朱元璋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刘德焉能不怕?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告诉他“你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而且我那时候身份低微,谁能想到我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事情过去就算了。”

刘德感激涕零,却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又赏赐了他1500亩地,还免除了他10年的赋税。

为什么朱元璋要“以德报怨”呢?

因为当年朱元璋父亲死后,刘德不管不顾还躯干朱元璋,但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厚道人,悄悄的给了朱元璋一点钱,又给了他一块地让他将父亲安葬,入土为安。

朱元璋回乡并不是寻仇的,以朱元璋的身份何至于跟一个小地主过不去呢?原来他回家是要报恩,想寻访刘继祖的下落,然而没想到刘继祖此时已经驾鹤西去,朱元璋无以为报,于是就给了恩人刘继祖弟弟刘德良田1500亩,并免除他十年的赋税。

刘继祖已经死了,被追封为义惠侯。而刘继祖的后代刘英及其家人,也一直收到大明的关照,在家乡广置田产,终生免除赋税徭役,和朱氏皇子皇孙的待遇相同。


另类文史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句话是项羽说的,好像从古至今就是这样,一个人出息了有能力了,都想要回家乡看看,其目的呢,有三:

一、像父老乡亲分享自己的荣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羡慕,被别人高看,被别人尊重,受到别人赞美。

二、思乡之情,家乡是故土,生育养育自己的地方,离家太久了谁能不想念呢,这是乡愁。

三、达成自己未完成的目的,出息了,有能力了回家了要干嘛?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就是现代的影视明星出息了挣钱了还给村里修条路呢,更别说高高在上九五之尊的皇帝了!

要说历史上,屌丝逆袭的最成功案例,无疑就是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到社会最顶层,最终完成了华丽丽的蜕变。那么,这样一个帝王,回到家乡后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家里排名第四,家族排行第八,所以幼名就叫朱重八。在朱元璋小得时候,家乡发生了蝗灾,蝗灾过后就意味着疫病,很不幸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在这场疫病中去世。古话讲:“人死不能复生,讲究入土为安”。可是家里穷,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更惨的是,家里没有一块可以安葬家人的土地,村的的地都归地主所有,有名有姓根本不可能去安葬别人。

朱元璋首先厚着脸皮去找了自己的东家——刘德,但是却被刘德无情的拒绝了,并且还落井下石的说了很多风凉话。朱元璋痛哭流涕的跪在父亲尸体旁,痛哭流涕。所幸被邻居刘继祖看到,给了朱元璋一块荒地用以安葬家人,才不至于使未来皇帝的父母暴尸荒野。

之后的朱元璋做过乞丐,做过和尚,也当过将军,直到最后披上龙袍走上皇位,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回乡后,乡亲们看到13年前那个村里最穷的朱重八居然当了皇帝,纷纷叩拜。朱元璋也当众宣布,以后乡亲们就是陵户,每户都赐地,并且免征赋税。

而在这群人之中,就有那个让小时候的朱元璋恨之入骨的仇人——地主刘德!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去惩罚刘德,并且推开人群将刘德搀起来,说了那句:“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并且送给刘德一份厚礼,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

当然,作为朱元璋的大恩人,朱元璋也没忘记已经过世了的刘继祖,他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尊封他的妻子为侯夫人,刘继祖的子孙可以世袭罔,世世代代享受明朝的恩惠。

朱元璋回乡后并没有睚眦必报,去惩罚当年的仇人,足以可见他的气魄。其说说白了,也是因为站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如果朱元璋真的杀了刘德,并不会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而且刘德对于现在的朱元璋来说也没有任何危险可言,杀了他得到的仅仅是内心的一点痛快罢了!但是如果朱元璋以德报怨,得到的就是全天下对于他的美誉赞誉,这对于他皇位的巩固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举个例子,就好像春节时候你回村里拜年,碰到了童年时候的伙伴,那时候他经常欺负你,小时候也经常放下狠话长大了要他好看。可是现在你发现你混得比他强太多,而且他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盛气凌人,那么你还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去找他麻烦吗?应该不会的,相视一笑,打个招呼握握手也就过去了,谁还没有小的时候呢?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


瀚海说史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剥削之苦,连亲人死后没钱埋葬,地主也是不管不顾,逼得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朱元璋跟着起义军反抗元朝成功,他衣锦还乡的时候遇到了孩时的东家地主刘德,但此时的他对刘德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仇恨,反而赏了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了刘德10年的赋税。

朱元璋这一举动让人难以理解,他是穷苦孩子出身,对于地主土豪的压榨应该深恶痛绝,为何不打击,反而要奖励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阶级问题。

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我们所熟知的地主有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为富不仁的黄世仁。这两位虽然是戏剧小说中的人物,但一提到这两人,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

在解放初期,《白毛女》的戏剧很流行,有一次剧团去部队演出,由于当时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非常专业,把地主的丑恶嘴脸都展现在舞台上。结果台下的战士们看得咬牙切齿,有一名战士举起枪就准备要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幸好被班长及时制止。从那以后,部队看《白毛女》的戏一律不准带枪。

老百姓对地主只有恨,年幼的朱元璋也如此,只是后来这种恨消失了。

当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他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地主刘德,但他的恨已经不在。因为他知道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不在于他和刘德之间,而是整个社会的原因。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朱元璋还是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制度,因此他没有处罚刘德,反而给他奖赏。

刘德非常幸运地得到了30顷良田,虽然古代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但换算过来也有2万多平方米了。如此荒唐的赏赐可以看出,地主的坏主要还是来源于万恶的封建制度。


水煮汗青


家境贫寒,无处安葬父母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家族原本是世世代代挖矿的,产量和收入不稳定不说,还要按量上交给朝廷。祖父辈深知这样不是出路,于是举家迁往他乡,想要摆脱这样的羁绊。

后来一家人辗转来到安徽凤阳,朱元璋的父母在地主家打工,而他在地主家放牛,这个地主便是刘德。

当地适逢旱灾蝗灾持续三年,很多农民收成锐减,甚至是颗粒无收,朱元璋家里也是如此。由于家中粮食匮乏,父母和几个兄弟都相继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面对父母等家人的尸骨,朱元璋放声恸哭,他对腐败的地方官及由此带来的坏世道深感无奈。

他和二哥想去先安葬好父母,可自家属于外来人口,在这凤阳是没有土地的。于是只好去求助当时他家打工的地主刘德。哥俩恳求给一小块土地让他们父母能够入土为安,刘德立马回绝了。

兄弟两人面对吝啬的刘德,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在一旁伤心落泪。刘德的兄长刘继祖也是一个地主,但心眼儿不错,见朱元璋家道如此衰微,太可怜了,于是答应把一块土地给到他们,去安葬父母。

命运多舛,少年身世飘零

朱元璋在被刘德辞退以后,他就不能再继续放牛了,苦于生计无法维持,他只好出家到了皇觉寺为僧。在寺庙中的朱元璋开始四海为家,到处云游化斋,这份职业确实能够偶尔填饱他的肚子,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见识了世面,对世事炎凉、苍生百态更加了解,更更重要的是,他还加了一个朋友圈,认识到许多穷哥们。



平静的生活被一封来自穷哥们的书信打破了,在汤和的怂恿下,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军,认识到了这支队伍的首领郭子兴。老郭十分赏识朱元璋,就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兵,也就是贴身保镖。朱元璋的能力渐渐被发现,在部队里面步步高升,直到后来取代了郭子兴,坐上了农民军的第一把交椅。

再后来,朱元璋到处征战,凭借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进而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从一个放牛娃到和尚,好嗨哟,最后抵达了人生的巅峰当上皇帝。

飞黄腾达,回馈父老乡亲

朱元璋带领群臣重新回到了他幼年生活的安徽凤阳。

凤阳的黎民百姓,万万也没有想到放牛的穷小子朱重八现在已经是九五之尊了。

朱元璋不计当年乡亲对自己多么刻薄,赏赐了乡亲很多土地,并且免除了当地人民的徭役赋税。

在人群里面,有一个畏畏缩缩的身影,朱元璋走过去,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位便是当年拒绝借给自己土地安葬父母的地主刘德。

刘德以为自己没跑儿,肯定是要被处死,但与其等死,不如出来碰碰运气,这一冒险之举取得了效果。

没想到,在刘德磕头请罪之时,朱元璋非常大度,他不顾之前的私怨,非但没有要刘德的脑袋,还赏赐了刘德十顷良田。

刘德自然是惊讶之下,感恩戴德,磕头如捣蒜,围观群众也都感慨,瞧见没?这才是皇者风范,天子气度!

朱元璋心里话,算你小子机灵,守着这么多人,还真拿你没辙!

当年的恩人刘继祖早已过世,朱元璋也给了他的后人诸多恩典赏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职场上受你窝囊气的手下逆袭成为你的上级后,你一定要守着同事们公开彻底向人认怂。为了顾及面子,你这辈子虽然别想升了,但他保准不会开除你。


历来现实


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放牛娃到穷和尚,再到开国皇帝,这位洪武大帝缔造了无数传奇,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其中就包括给地主刘德放牛,后来以德报怨的故事。

朱元璋是彻头彻尾的八代贫农,他的祖父、父亲都是佃农,自己没有土地,靠给地主刘德种地为生,辛辛苦苦一整年,剩不下多少粮食,甚至连个温饱都混不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元璋懂事很早,他很小时还不会干农活,就给刘德家放牛,可以说朱元璋一家老小的生计都靠着给地主刘德打工。

后来,淮北一带发生旱灾、饥荒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大哥相继病逝,只有17岁的朱元璋手无分文,甚至连一块埋葬父母的地都找不到,他只好找到刘德,希望刘德看在父母给他打工多年的份上,施舍自己一点薄地,好让父母入土为安。

但刘德断然拒绝了:

我让你们给我种地,养活你们一家,已经是大恩大德了,你还想让我出地给你父母下葬,我可不是慈善家,想都别想!

愤怒的朱元璋欲哭无泪,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正当朱元璋无计可施的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也是一个地主,但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地主,他看朱元璋实在太过可怜,就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还出钱帮助朱元璋安葬了他的父母,让朱元璋感激涕零。

若干年后,朱元璋咸鱼翻身,成了大明开国皇帝,他衣锦还乡,准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恩怨分明,嫉妒如仇,一向是他的原则。

遗憾的是,朱元璋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他赠给刘继祖侯爵,并且规定世袭罔替,刘继祖的后人只要有男性,就一直世袭这个侯爵。

令人惊讶的是,“好人”死了,“坏蛋”还活着,地主刘德仍然健在,他哆哆嗦嗦地趴在地上,不敢抬头,等待皇帝的发落。

朱元璋永远忘不了刘德当年的冷酷无情,但他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赐刘德20顷良田,免5年赋税徭役。

这个决定不仅刘德没想到,所有人都没想到。

面对大家的不解,朱元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初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会想到我会将成为皇帝?朕理解你,不怪你。

报复不是英雄好汉,宽恕才是大度包容。

在很多野史传说中,朱元璋被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杀人无算的暴君,不但屠杀功臣,还滥杀无辜,但真实的朱元璋有宽仁之心,他只是对贪官污吏或意图不轨(或对大明江山有威胁)的功臣痛下杀手,绝不是滥杀无辜的魔鬼。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