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属于会意字还是形声字?中国文化历史中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名句和故事?

佳思佑考场语文


对于一个在中文系摸爬滚打许久,天天面对各种古体字和文言文的严刑拷打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滴😂

可可说:

“忠”为形声字。

“ 忠”字的字源演变

所谓汉字的形体构造,汉代的儒家学者第一次将“六书”解释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何为“六书”

1.象形

《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简要来说就是独体字。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也有局限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比如:日、月、车、牛、羊、马、刀、果

象形字“京”

2.指事

《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也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简单来说,“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一个标示符号。

比如:上、下、刃、甘、本、末、朱、亦

3.会意

《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摘,武信是也。”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者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比如:武、信、及、众、休、令、析、叔、泪、鸣

4.形声

《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比如:枝、樱、篮、齿

形声字“责”

5.转注

《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属于“用字法”。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

比如:考、老、耆、耋

6.假借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意义,因此,汉语的各种词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假借字。

比如:借“汤”为“荡”;借“壶”为“瓠”等等

可可说

“忠”为形声字,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本义为尽心竭力。

关于“忠”的名句

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宋)程颐

3·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清)魏裔介

4•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

5•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6•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7•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关于“忠”的故事

苏武牧羊

汉代苏武 (字子卿),武帝时以中郎将身分持节出使匈奴。匈奴单于骄横,借故扣留了他,并逼使归降,但苏武始终坚贞不屈。汉朝降臣卫律前去相劝,却遭苏武严辞痛斥。卫律回报单于,单于逼降的念头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把苏武囚禁在地窖里,不与饮食。

当时正值严冬,天降大雪,苏武躺在窖中靠吃雪和毡毛维持生命,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匈奴以为是神。后又把苏武转移到荒无人烟的北海 (今苏联贝加尔湖) 一带,让他放牧公羊,并说只有公羊产羔才能返回。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给口粮,只得掘野鼠、挖草根充饥,每日放牧时手持汉节,日夜不离手,随着岁月流逝,节上的穗子全都掉了。

汉昭帝始元六年的春天,苏武才回到汉都长安,昭帝使苏武以最隆重的祭礼拜谒武帝陵庙,拜他为典属国。苏武在匈奴共十九年,出使时年富力强,归来时已是须发皓白。

精忠报国

岳飞从小家境贫寒,受母亲的严教,性格倔强,为人刚直。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天,岳母问岳飞:“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母听了十分满意,于是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让他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请母亲下针。岳母问:“你怕痛吗?”岳飞说:“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后来,岳飞以“精忠报国”为座右铭,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抗金名将。

侵联删


中文系可可


“忠”,我觉得很大形式上象“形声”造字法,但又觉得象“会意”造字法。

忠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诚心尽力、尽心竭力、矢忠不二、

精忠报国、忠心耿耿、忠贞不渝、

忠言逆耳、赤胆忠心、志虑忠纯、

忠孝两全、忠厚传家、尽忠效力、

天下尽忠、忠心如初、忠于职守、

最著名的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正是:

金兵进犯中原国

人民流离山河破

岳飞力主奋起战

勇率岳军阵地夺

屡建奇功人人赞

名垂千古心中活

秦桧求荣把国卖

陷害忠良人憎恶

千年难埋岳飞忠

岳飞光辉同日月

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忠字应用好,为实现中国梦而尽忠效力:

忠于职守有理想

忠于人民忠于党

忠心耿耿勤为政

步步紧跟党中央

为了实现中国梦

忠贞不渝向前闯


用户华guifu


"忠”属于形声字。中国文化历史中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名句和故事。在这里只各举一个例子。

关于名句,大家还记得《诗经•秦风》里面《无衣》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这是春秋时期秦国流行的歌谣,也是历史文化的名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当时的秦国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寓兵于农。每当有战争来临之际,人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备甲胄兵器踊跃参战。

《无衣》这首诗歌共分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岂曰无衣”问起,以"同袍"、“同泽”、“同裳"作答,语气慷慨激昂,表现出大敌当前秦国将士上下情同手足、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每章后三句则是从"王于兴师"说起,反映了秦国军人孝忠于王、响应王命,为国为民,积极备战、患难与共、同赴沙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该诗作该言精简质朴,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反复的手法,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层层向前推进,洋溢着乐观向上、昂扬奋发的爱国热情,是《诗经》中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广为传唱。

综述感言:怎的一个“忠"字了得。不要问为什么,却知道为了谁。戮力同心,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只为脚下生我养我的这片国土,只为身后血脉相连的父老相亲!

关于故事,从古至今很多很多,这里只举岳母刺字这个典故。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朝廷当权者腐败无能,在国家处在生死关头,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说:"如今国难当头,何做何打算?”岳飞说:"我要去前线杀敌立功,精忠报国。”

好一个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非常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于是岳母决定将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于心。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苦的,你不怕吗?"岳飞答道:“母亲,如果连小小的钢针都害怕,还怎么去前线打仗呢!"

母亲的鼓舞时刻激励着岳飞奋勇杀敌。后来,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大英雄,受到历朝历代人民所敬仰。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妇女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大义面前,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

"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精典之作,成为激励无数英雄儿女奋起抗争、捐躯报国的战斗精神。

因此,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要把大“忠”献给国家,小"忠"敬给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