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祕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是秦朝秦王嬴政,雖然秦朝僅僅統治了15年,但秦始皇制定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帝制的主要開發設計者,其影響深廣,是任何帝王都難以相比的。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秦國疆域

秦始皇執政後一直追求長生不老的秘訣和丹藥,他把大部分財力放在了求仙藥,保長生上面,但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臺廣宗)。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找到丞相李斯,有恃無恐地對李斯說:"皇上駕崩一事,外人都不知道,給大公子扶蘇的詔書及符璽也在我那裡,定誰為太子,全在丞相與我一句話,丞相看著辦吧!”李斯心中一驚,聽出了他言外之意是想篡改遺照。立刻斷然拒絕,義正辭嚴地說:“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怎麼說得出口!”話說李斯本來出身低微,幸得嬴政提拔,才有了今日的顯貴地位。皇上現今將天下存亡安危託付給他,他怎麼能夠辜負嬴政呢!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李斯

趙高見李斯意志堅定,對自己的話無動於衷,便靈機一動說道:“丞相我說這些其實也是為你考慮,你想如果大公子繼位,丞相之職必定落入大公子親信蒙恬之手,到時候,你還能得善終嗎?胡亥公子慈仁敦厚,是最佳人選。丞相是個聰明人,其中的利害關係恐怕比我看得更清楚。希望丞相仔細衡量。”李斯此刻心亂如麻,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定向趙高妥協。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秦始皇東巡

趙高與李斯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商量,決定把皇帝駕崩一事暫且對外保密。還假造了詔書,命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大公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行了斷,不得違抗。得到大公子和蒙恬已自殺的準確消息。李斯命人連夜回京。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了遮人耳目,李斯二人命人買了很多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秦始皇駕崩後,李斯為什麼“秘不發喪”?下面我們根據史書一一解析下。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宦官趙高

一方面 秦始皇是死在遠離首都的地方。一旦駕崩消息傳開的話,第一秦始皇那二十幾個兒子會為了皇位上演爭奪戰。還有地方勢力也會蠢蠢欲動,導致朝局動盪,失去控制。第二其他六國的殘餘勢力更會抓住這次機會趁機發難。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秦始皇東巡

二方面 李斯之所以選擇秘不發喪,也是因為秦始皇生前也沒有冊封皇后。在歷史上,皇帝如果突然去世的話,皇后大都可以出來掌控局面,從而避免內亂的發生。這也丞相李斯考慮的一點,所以只能暫時不公佈秦始皇駕崩的消息了。

秦始皇駕崩後,丞相為什麼要“秘不發喪”?原因有三個!

秦國服飾

三方面 大家都知道,李斯雖然受到了嬴政的重用和信任。但是嬴政死後,新主不一定會繼續重用他,所以,在嬴政死後,李斯也在考慮自身的利益。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情全部安排妥當後,李斯才能將秦始皇駕崩的消息公佈於天下。

回到咸陽後,胡亥繼位,史稱秦二世。有功之臣趙高任郎中令,李斯的丞相職位也保住了,但是朝廷的實權卻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開始對身邊不利於自己的人下毒手。他設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絕路,等李斯察覺趙高的陰謀後,就向胡亥告發趙高。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還將李斯治罪,最後李斯被判腰斬。趙高代替李斯當上了丞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