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讓群眾住得舒心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鄭歲寒 陳和洲 夏恆瑾 陳瀟瀟)“房子南北通透、面積寬敞,全家人都很滿意!”日前,建湖縣岡西鎮徐王村70多歲的姚正雲拿到新房鑰匙後高興地說。當天,徐王村二期新型農村社區分房,104戶農戶圓了安居夢。

鹽城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讓群眾住得舒心

改善農民住房條件,關係蘇北農民生活質量,關係全省全面小康建設大局。2018年9月以來,鹽城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順應“四化”同步規律,準確把握未來農村發展趨勢和規律,注重謀定後動,突出示範引領,積極引導農民進城入鎮,適度擴大現有居住點規模,全面做好“後半篇文章”,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受到農村群眾普遍歡迎。2019年,全市新開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197個,5.1萬農戶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尊重民意,開門做規劃

“不少農戶住的是年代久、面積小、質量差的單層磚瓦房。”射陽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工作人員掌權介紹,全市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啟動後,該縣採取“家家到”的方法,迅速開展進村入戶調研摸底,以戶定建、以人定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規劃佈局。

鹽城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讓群眾住得舒心

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射陽縣邀請省城鄉規劃院專家及鎮村代表進行兩輪過堂、修改,最終確定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十鎮百村”示範建設要求,射陽確定了“一鎮十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示範點,計劃搬遷9042戶、新建5436戶。

2018年以來,全市各地堅持尊重民意,開門做規劃,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優化鎮村佈局體系,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反覆調研論證、多輪修改完善,科學編制了全市域鎮村佈局規劃,確定集聚提升、特色保護、城郊融合、搬遷撤併等四類村莊發展類型,做到鎮村佈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

一戶一策,讓群眾真正受益

同一張圖紙不能滿足所有群眾需求,同一個政策難以精準到位。在加快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中,鹽城市強化“市負總責、縣抓落實”,堅持以縣定策,因村施策,一戶一策,以“十鎮百村”示範建設為抓手,示範引導,整體推進。

在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路上,絕不讓一戶掉隊是各地的首要宗旨。“以前老瓦房一直沒錢修補,去年9月政府幫著把老房子翻新了。”東臺市三倉鎮蘭址村七組村民周伯珠家是低收入農戶,全家收入只來自家裡的三四畝地,政府託底幫他們家把老房子翻新後,了結了她多年的一個心願。

鹽城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讓群眾住得舒心

周伯珠是全市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中受益者之一。在農房改善工作中,全市各級政府始終不忘困難群體,優先改善四類人群、村民意願強烈的地方的住房條件,把低收入農戶危房改善作為解決“兩不愁三保障”最突出的問題,按照危房鑑定標準精準摸排低收入農戶危房改造戶數,全面消除農房安全隱患,確保一戶不漏,真正實現安居、康居、樂居。

為保障進城入鎮群眾的切身利益,鹽城市還制定出臺了《關於鼓勵農民群眾進城入鎮居住享受城鎮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同等權利的實施辦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確保在子女教育、就業創業、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做美環境,百姓樂享美好生活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走上好路子,鹽城市農房改善工作始終圍繞“人”,做足“體驗”文章,讓農民不僅住上好房子,更齊步邁向綠色生態、全面小康。

乾淨的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達,停車場、菜地、曬場、機庫、智能充電等設施一應俱全……如今搬進射陽縣特庸鎮王村新型農村社區已有大半年的村民們對小區選址、環境都讚不絕口。特庸鎮村建中心主任徐華將頗有感觸地說:“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就是既要讓村民像城裡人那樣住上好房子,享受優質鄉村環境,又要靠近田、靠近廠,不讓他們離開熟悉了一輩子的農村生活。”

鹽城加快改善農民住房條件讓群眾住得舒心

建好房子是解決基本需求,做美環境是滿足美好願望,做優產業是讓農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鹽城市農房改善在保持鄉村自然肌理,還原農村鄉土風貌上進行了精雕細琢,拿出繡花般功夫,蹄疾步穩邁向“新鄉土時代”。

濱海縣八巨鎮前案新型農村社區內,新建成的農民住宅古色古香、錯落有致,一個婉約的蘇北水鄉風格小區令人耳目一新。“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我們邀請了省級專家和蘇南的設計院來規劃,最終確定新型農村社區的戶型面積和建設風格。”前案村黨總支書記朱立雄說,前案村裡有一條河流穿過,新型農村社區就選擇依河而建,利用河道、農田、樹林、道路等構成村莊自然邊界,水鄉風格不僅保留了村子原本的河居風貌,還實現了“水林田人居”和諧共生,頗受村民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