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全社會呼籲為孩子減負,實行快樂教育,一方面是家長命想把孩子送進名校,報這樣那樣的輔導班。那麼孩子到底該不該吃苦?孩子能在快樂中學到那麼難的知識嗎?

吃苦和快樂,相伴相生,誰也離不開誰。

如果你想讓孩子以後能快樂輕鬆一點,那麼現在就應該讓他吃點苦頭;如果你覺得孩子現在獲得快樂更重要,那麼孩子吃苦的日子可能就在他長大以後!

這些平凡的道理,我想其實大家都懂。有一種說法叫“劇場效應”,你也可以說自己是被逼的。可是當劇場裡有那麼一兩個人率先站起來,你是選擇站起來還是不站起來?你不站起來,你就看不見。

我有倆孩子,老二剛上一年級,私立學校,管理很嚴。早上7點40到校,下午5點放學,每天作業一大堆。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打印20多張測試卷,一寫就寫到晚上10點。孩子才是一年級,擱誰誰不心疼?可是心疼有用麼?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我們的孩子更努力!

中國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的黃莊。

每個週末,黃莊周圍5公里沒有不堵車的。去那裡補習的孩子,你可以隨便打聽,他們的父母哪一個不是年薪百萬以上?扔個磚頭過去,10個裡面能砸出9個博士出來。

社會精英尚且如此,作為普通百姓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可以抱怨呢?難道他們不心疼孩子?難道他們不懂教育嗎?很顯然不是。最起碼,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的英語,他們隨隨便便就能搞定!

快樂教育不是不行,而是現階段不符合國情。那些標榜快樂教育的家長,讓孩子享受的只是眼前短暫的快樂,等到回過神來看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的時候,再想追就已經來不及了!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用則退!

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遵循“不用則退”的規律。小時候孩子接收的信息相對較多,神經突觸彼此之間發生的鏈接越頻繁,孩子的大腦就越靈活。三四歲的孩子讀三二遍古詩就能完整背下來,你30多歲以後可以試試能不能?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有“婦人之仁”的心思。也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孩子學習辛苦一點”就是不快樂。我們小時候的快樂,與現在孩子的快樂,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小時候下河捉魚,上樹掏鳥,或者撒尿和泥巴,你也許就覺得那是快樂的。但是擱在現在孩子眼裡,他們覺得寫完作業之後一夥小朋友比一比奧特曼卡片更好玩,或者在踢一會足球更過癮。

高知家庭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努力,而你還在強調快樂教育?


別糾結了,踏實陪娃寫作業去吧!

所以,你會發現快樂其實就是一種感受。吃苦,同樣也是一種感受。而且是相對而言的。不是有句話叫做,“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再說了,社會精英的孩子都能吃苦,我們的孩子憑什麼就不能呢?

不得不說,出生在這個年代的孩子還是幸運的,這仍然是最好的時代。至少窮人家的孩子只要肯努力,仍然有可能通過高考向社會上流階層流動。如果像歐美國家一樣,窮人一輩子還是窮人。所以,還是不要糾結了,踏實陪娃寫作業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