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書比讀書更重要嗎?我們該如何選書?

越讀時間


讀書的目的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

  1. 消遣娛樂

  2. 自我提升

如果是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讀書,那讀什麼書無所謂。怎麼舒服怎麼來,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但是如果是以自我提升為目的的讀書,就不能隨便讀了。通過讀書來完成自我提升,重點應該放在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上。如果沒有搭建好知識體系,漫無目的的讀書會產生亮哥不好的結果:不知道讀什麼和讀完就忘。

這兩個結果都會讓我們認為讀書無用。


首先來看為什麼要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雖然我們看到許多成功人士有自己的愛好,比方說袁隆平會拉小提琴,但是專業能力才是他們在社會立足、安身立命的本錢。


尤其是在信息時代,過去的木桶理論已經變成現在的長板理論。把一個專業技能做好做精,才能在職場上立足。

知識框架的最大作用,就是在給定自己方向之後,通過深度閱讀和學習來構建自己的能力體系。


說完了什麼是知識框架,我們來看看如何通過讀書來構建知識體系。

在確定自己一生的職業規劃之後,我們要通過學習來對其所需要的專業技能進行強化。既然問題是讀書選題,那麼在此不提及如何通過視頻、音頻、實踐等方面來學習,只談談如何讀書。

許多人認為讀書就應該讀大部頭的經典,這個觀點沒錯,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原因就在於作者將規律和原理凝結在書中,而規律和原理是萬古不變的。


但是對於學生以及選擇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的人來說,大部頭的經典很容易成為一本“勸退指南”。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對於行業中的基本概念不理解,比方說經濟學專業的大一新生,適不適合一開始就讀《資本論》的。


這個時候,就應該從一些基礎的、科普類的書讀起。比方說《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原因與結果經濟學》、《小島經濟學》等等。

這類科普書的沒有複雜的數學模型,也沒有讓人頭大的各種圖表。通過簡單的故事來解釋經濟學的複雜概念,在掌握基本概念之後,再讀大部頭的經典會輕鬆很多。


在通過大部頭的經典完成對一個領域或行業的知識體系構建之後,並不意味著可以停止閱讀了。在信息時代,每天都會生產出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如果停止閱讀,則意味著止步不前。

所以接下來,我們仍然需要通過不斷地閱讀專業期刊和論文,來更新知識框架的內容。如果把知識框架看成一個人的人,大部頭的經典就是這個人的骨骼,碎片化的閱讀是這個人的血肉。


除了專業領域內的書,是否應該閱讀其他書籍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注意力缺失,意思是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時,會忽略其他信息。


閱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僅僅閱讀那些專業書籍,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會被侷限於此。通過閱讀其他領域和類別的書,會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


以上。


吃書青年


我認為讀書比選書更重要。

很多人都認為選書是讀書的第一步,於是讀書的行動就會被選書這個想法耽擱。

齋藤孝把人分為兩種,以有沒有讀過100本書來劃分,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讀過100本書(含)以上的人,一種是讀過100本書以下的人。

這兩種人選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讀過100本書以上的人,不需要別人給他開書單,在他的頭腦中自然有一張圖書的導航表,讀到哪本書之後,應該讀哪本書,哪本書就會落到他的手中。你要知道,每一本書都不是獨立的,它和其他的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作者的書,作者書中提到的書、提到的作者的書,同領域的書,同技能的書,一旦開始讀書,你會發現讀書就是一張網,你就是織網的蜘蛛,讀的書越多,網就越大,網越大,和外界接觸的點就越多,就會促使你讀更多的書。

讀過100本書以下的人,或者讀書更少的人,才需要別人提供書單,幫助他選書。

因此,我的建議是給讀書比較少的人的:

一、隨便翻翻都有益

在你基本上沒讀過什麼書的情況下,拿到哪本書就讀哪本書,讀不下去就扔掉,換一本再讀,這是個好辦法。

先看你能接觸到的那些書,排除選書帶給你的焦慮,也排除選書讓你繼續等待合適的書籍的藉口,立刻開始讀書,不管什麼書中總有能讓你受益的東西,找出它。

你不必要求自己通讀全書,完全領會書本的意思,不必,讀書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能從書中找出一句你認為有用的話,就可以了。魯迅說了,開卷有益。打開書,開始看,你就成功了第一步。

二、有針對性的尋找專業書籍

如果你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那麼讀書一定要有目的性,或是為了解決某個專業問題,或是為了學習某個技巧,又或者傳遞某個信息,這樣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相關的書籍,但是,有一個原則,同一方向的書籍,至少要看三個不同作者的書,以此來印證選擇哪一本對你更有效。

三、尋求朋友的幫助,接受推薦書單

如果你沒有目的,只是想看書,又不知道方向,那麼你可以找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詢問,看看他們在讀什麼書,有什麼可以推薦給你的,你再在書單中選擇。要是你還是下不了決心,那麼你可以去豆瓣查查書單上書籍的書評,看看有沒有感興趣的。

四、書店、圖書館偶遇

其實書和人也是有緣分的,選書就跟選男女朋友一樣,要到書多的地方去找。圖書館藏書經典多,書店新書多,你去那裡走一圈,隨便翻翻,看看封面封底目錄,再隨機讀一頁,讀進去了,就選到了;讀不進去,放下,再選。如此再三,總能挑到滿意的。

五、網絡試讀

現在網上的讀書渠道很多,還有很多讀書軟件可以免費讀書,你可以上網試讀,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可以開始讀書了。


總之,讀書是要行動力的,不要讓選擇困難症阻礙了你讀書。選書其實很難,但在你沒有讀完100書之前是不難的,因為底子太薄了,什麼書都需要讀。

提醒一句,網絡小說不算閱讀,那是一種自嗨!


簡慢人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說讀書和不讀書點區別太大了,對於我來說讀書讓我改變了很多,起初的時候是聽樊登讀書,慢慢學會個怎麼去挑書,讀什麼樣子的書,我這幾年已經讀過幾百本書了,生活中我能夠去理解別人寬容大度別人,生意上讓我學會很多方法,讓我遊刃有餘,我現在對歷史的認知,對宇宙世界,整個人生的格局發生了變化。 書現在已經成為了我生命大一部分,已經成為了我的朋友,對於喜愛讀書的人來說,書籍就是她最好的朋友和導師。“書中自有顏如玉”,書籍能給人希望,動力、幸福和美好。“書中自有黃金屋”,當我們困於生活和職場,唯有讀書才能使我們不至於在喧囂與瑣碎中迷失自己。

在我們或看或聽,沉靜在書的海洋裡樂在其中後,就會體會到書的世界是那麼的博大,那麼的富有、那麼的深邃、那麼的有樂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讀書當做自己一輩子的事業,並努力經營,就一定會感悟和收穫到人生不一樣的成果。 這裡我推薦一些好書給大家,也是樊登讀書主要推薦的書籍給大家。

《幸福的方法》,《正念的奇蹟》、《我戰勝了抑鬱症》、《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和《消除壓力從大腦開始》;中篇為“瞭解未來”。其中所薦讀的5部書籍是《未來簡史》,《人工智能時代》、《指數型組織》、《共享經濟》和《未來學習會怎麼樣》;下部是“精進生活”。其中薦讀的6部書籍是《離經叛道》,《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少即是多》、《向前一步》、《這本書能讓你戒菸》和《非暴力溝通》。






嶽麓書蟲


下面我對這個問題分析一下。

問題問到“選書比讀書重要嗎?”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正確的,選書的確要比讀書重要。



1⃣️首先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興趣,眾所周知《紅樓夢》位列十大最難讀的書目中,真的,許多人都忍受不了紅樓夢的“無聊”程度。假如有人對你說,你要好好讀讀紅樓夢,但是你會發現,你很容易跑神,即便是讀完了,腦海中也只不過留下了浮光掠影的痕跡。與消耗掉時間不成正比。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選擇你不愛的書籍,當然讀不下去,選擇是良好的開端。

2⃣️選書其實也有著和讀書一樣重要的地位,許多人不會選書,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不知道要讀什麼書,很盲目,哪怕是跟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也不知道要看什麼。足以可見,我們選書的能力不強,那麼,雖然古人常說“開卷有益”但在這樣的大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就相當於沒有信息”如果不會有選擇的利用,那麼讀書將會很盲目,很被動。


3⃣️在我看來大多數情況下選書要比讀書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選擇了一本好的書籍,那麼閱讀學習起來將會事半功倍,因為你找到了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有目的性的閱讀,將會提高閱讀效率!

但孔夫子也說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說,選好書籍只是開始,如果不花費時間閱讀,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傳統書屋


選書比讀書更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因為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目前階段的書籍,要比盲目讀書上萬冊要好。當然,數量也是可以參考的係數,但要是沒有選擇好書籍,拿什麼去讀呢?

很自然而然,在選擇面前,”讀書“雖然也是十分關鍵,但卻是整個過程中的第二步。

我們該如何選書?

這是一個好問題。

我一直覺得,選書要看個人的喜好,可也不能完全如此,畢竟多讀書、拓寬眼界與範圍,對我們自身而言,可以有著更加廣闊的視界。時間久了,你不僅僅對本專業書籍熟練,也可以對其它門類有著更加深刻的思考。


王南得


我認為選書與讀書同等重要,這就要看你取在什麼階段,如果是學生那就要看學校,讀書最為重要,如果在工作時那就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而且對工作中有幫助的書去選擇,選擇一些有興趣的小說看看,增加知識面,消磨打發時間!笑!謝謝!


秋晨147355414


讀書重要,選書更重要。學生時代,可以廣博瀏覽,夯實積澱基礎;青年時期,以學生時代的積澱為基礎,已經能初步篩選自己應該閱讀的書籍;中年以後,自己的閱讀品味已然成型,自然有自己偏好的,不過,也應該適當補充自己缺少的內容,強制自己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