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讀書,怎麼化為己用?

香蕉蘋果芒果


有人說:我讀過很多書,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我為什麼還要讀?

有人回答:書的內容雖然忘記了,但他會成為你的血肉,藏在你的骨髓裡,所以你成了現在的你。

這句話看似有一定的道理,“腹有詩書氣自華”,但其實卻不盡然。

我們讀書是為了吸收書中的知識。我們之所以成為了現在的我,是因為那些書中所出現的各種思想、內容都已經被深深刻在了腦子裡,並非全都忘記,只是未被察覺。

但作為職場人的讀書,我們不能指望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的、隨機的吸取著知識,必須要主動出擊,主動地尋找書本中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和本身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聯繫,最終為我所用、快速成長。為此我推薦三本書,供題主查閱使用。

《實用性閱讀指南》從高效閱讀、做讀書筆記、實際應用以及生活實例這幾個方面,用最簡單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打通了閱讀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每個小篇章的標題都是核心內容,隨時查閱,方便好用。

《高效能閱讀》從創設讀書環境、高效率閱讀、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幾個方面,列舉了整整89個讀書的實用技巧,一步一步培養讀書體質,即使不愛讀書的人也能從此愛上讀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按照選書、購書、讀書和活用四個方面,依次向我們展開,指導我們如何通過讀書筆記實現高效閱讀。

說起來,要想讓讀過的書為我們所用,其實只要提高閱讀效率,並和自己本身的知識體系結合起來就很容易做到,為此,我給出幾點建議:

1.讀書不是從頭讀到尾,而是通過瀏覽、略讀,之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仔細閱讀。

2.一定要記讀書筆記,讀的過程中要有所思,將書中內容和實際生活工作結合起來,反覆思考。

3.書本上的知識不是用一次就能記住,要在各種領域多多應用。

即使最爛的作者在寫作的時候也是傾盡畢生精力的,畢竟書是可以傳世的,誰也不想留下罵名。所以說讀書是最划算的投資,花最少的錢,學最多的東西。

但如果所有曾經讀過的書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被忘掉,完全不能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起到指導作用,就實在太可惜了。所以不妨嘗試一下我給的幾點建議,讀一讀這幾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希望能有所收穫。


小小一座山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很詳細地解釋了這個問題。

奧野宣之推崇用“筆記法”讀書。他以作家的身份,在書本和媒體節目中公開資訊整理方法,引起大眾熱烈反響。這位期望通過整理筆記,帶領人們走向更好生活的作家,被親切地稱為“筆記作家”。


他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五個角度來闡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另,有人會覺得這樣讀書的方式過於功利,我覺得有必要根據讀書的目的區別對待,有所側重。文學性較強的作品或許更適合逐字逐句品味,甚至投入感情大聲朗讀,而學習或者獲取信息時,把知識點內化並輸出就更為重要了。


本書教會讀者的,並非單純記憶書本內容,而是把書中知識內化為“智慧”,並得心應手地輸出。所以“運用”才是最終目的。


在講述如何記筆記前,作者提出筆記“一元化”的概念。簡單來說,把生活中所想所看一股腦記在一本本子上,這就省去分類和找筆記這些消耗意志的瑣事。因為腦海中“好麻煩”的聲音,約等於退堂鼓的前奏了。筆記“一元化”還有一個好處便是滿足人的收集欲。隨即迸發的隨想、電影票旁的觀後感、報紙或雜誌上喜歡的語句,生活中每個微小的瞬間都被藏進筆記。


書本按照“有效讀書”的順序分為五個部分,層層遞進。

  • 選書
  • 購書
  • 讀書
  • 記錄
  • 活用

除了“讀書”環節,都需要用到筆記本。但一本筆記本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驟,而且操作極為便利。


1.選書 & 2.購書

我們常常會鬧“書荒”,不知道要看什麼書,這時筆記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翻開筆記,讀過的書,想讀的書,喜歡作家的作品,感興趣的領域一一浮現,稍微運用發散性思維,即可確定要讀的書目。選書和購書密不可分,決定我們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是否花到點子上。帶上預購書單,我們就不會被書店門口花花綠綠的推薦干擾,而是直奔圖書區。


3.讀書

接下來便是汲取知識的重頭戲“讀書”。這部分並不需要使用筆記,閱讀即可。想要充分了解一本書,要篩選三遍。第一遍,通讀,把認為有價值的那頁折角;第二遍,重讀折角頁,把認為依舊有價值的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第三遍,把折了兩個角的幾頁再讀一遍,仍覺得好就畫上標記,最後寫進讀書筆記。


4.記錄

為什麼強調抄寫,而不是用手機花一分鐘拍照貼圖呢?因為抄寫不但有助於記憶,還能加深理解。

不過,光摘抄原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在原文句子下方寫上自己的感受。這就更體現出篩選的重要性,必須是深深打動自己的句子,並且能給自己帶來新的體驗。原文語句戳中讀者的痛點,激發出當下的感想,我們就好比搭上作者思維的便車。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可以按照關鍵段、關鍵句、小標題的輕重順序摘抄,最後要記得加上標註,時間/書名/作者,避免日後回顧時想不起來。


原文加感想的筆記方式對寫書評也很有幫助,將全書的摘抄和感想整理出來,再稍微改變一下句式就可以寫成一篇有獨特看法的書評。書評是檢驗閱讀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此外,還可以通過對比別人的書評獲得新的角度。


讀書同樣需要冷靜期,一本曾讀來無味的書,或許換種境遇就能引起共鳴。時間是最公平的,經過洗禮我們能更客觀地看待問題。


讀書筆記節省我們的時間,當想從某本書中尋找資料時,直接翻閱讀書筆記即可。

讀書筆記精簡生活,當我們把書中精華和自己的感想都記錄在筆記上,就可以把原書丟棄了。

讀書筆記幫我們找到“真愛”,有些書每次閱讀都會有新體驗,讀多少遍都不會厭,我們把各個時期的閱讀感想記錄在讀書筆記上,創造與書本的專屬記憶。


5.活用

最後一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活用。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我們按照書本內在邏輯,將其內容重新梳理整合,並附上自己的想法,經過思考的產物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除了輸出,在活用期間還要反覆閱讀筆記和書評。

讀書筆記有助我們理解難懂的內容。比如學術類的書,或者教科書,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增進理解。讀一部分,做一部分筆記,再繼續讀下去,讀和寫穿插進行,邊接觸新內容,邊整理舊知識。

讀書筆記可以解決問題。假設要解決“結婚與工作”的問題,那麼找到相關領域的三本書,從中摘錄有關問題的論點,並附上自己的感想。就好像請三位專家,輪番提出觀點。

讀書筆記在頭腦風暴時也能為我們提供創意。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通過主題閱讀的方式,多角度彙總相關主題知識,將幾本書的筆記整合,即可得出原創的結論。

甚至還可以嘗試把不同領域,但有關聯的內容重組。比如酒吧老闆關注到最近商務人士熱衷學習,“成人自習室”需求量激增,原本只在夜晚營業的酒吧在白天就可以作為“自習室”開放營業。


最後,快速找到目標內容才能更好地利用筆記。推薦大家使用電腦編輯索引,按照 筆記本編號/時間/類型/書名/作者/關鍵詞 的順序整理索引。


作者在書的末尾提出了讓讀書體驗更充實的19個技巧,我總結幾點比較實用的。

  • 不光買新書,舊書中的絕版書或中古感更有意外驚喜。在旅行途中也可以去當地書店淘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書籍。
  • 由淺入深吃透難懂圖書,就像日影《墊底辣妹》中女主通過閱讀漫畫了解歷史。
  • 把名著放在枕邊。名著經過時間的淘洗,可讀性非常強,像《紅樓夢》這類書,任意一章都令人回味無窮。
  • 同時閱讀三本書,能調節讀書時不耐煩的心情。
  • 在家中每個角落放滿書,培養閒暇時讀書的好習慣,而不是擺弄電子產品。
  • 多多利用有聲讀物,在走路、通勤不方便讀書時,用聽的方式汲取知識或消遣時光。
  • 把書中名言貼在顯眼處,時刻提醒自己。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反覆強調筆記的重要性,因為筆記不僅是工具,更是個人情感的載體。在讀書時,筆記作為切入點,幫助我們將生活中看似“無關”的事於書本建立“關聯”。“關聯”接通了共同記憶,隨之催生出感情。讀書筆記作為情感與書本的紐帶,應當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哲學藏在生活的筆記中等你去發現。


想變得更優秀嗎?和我一起讀書吧!

文章首發公主號_橙子圓Cheer


橙子圓Cheer


王有興有句這樣的話: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讀書,如何化為己用。前人有很多故典和後輩的親身經歷,我們自己讀書的時候,只能在探索和日積月累結合使用,化為自己的剖析。

讀書。是一種知識的精神營養,求知自得其樂。

初讀,只能一知半解。因人的思維意識,思想觀點,對事物的分析、辨別不同。讀書只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另有一番收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長期的閱讀積累,使人從書中獲得財富,清醒認識讀書的重要性;從中吸取精華,讀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想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而轉為己用,那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日日時時,不在一朝一夕。讀書多了,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語言化為已用。我們讀書,是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解決問題。

讀書。邊學邊用,學為己用,繼續前行。讀書不是件容易事,從小讀起,不一定就讀好了,也不一定個個考上。讀書,是件傷腦動筋之事,不要遇到困難,就畏退不前,多找找自己的原因,解決問題。因為,讀書可以獲取智慧,智慧是讀書的轉化。讀書深了,他會掌握全面知識,瞭解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碰到問題迎刃而解。沒有讀書絕不一樣,因為沒有知識去處理,這些事件在現實中顯而異見。讀書只有先讀而後己用,讀要讀好書,在書中獲取有用和有價值的東西,能使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對人世間真偽的辨別,促使進步成長。

讀書。可以從知識化為智慧,懂得欣賞清風明月。從煩惱中化為經驗,而從經驗中獲得智慧。讀書人要多聽別人的意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視自己的不足,取強補弱,人會隨著年歲增長,也會慢慢變得老練,越來越有才華,這是讀書經過實踐轉化的結果。只有多讀,才有知識的轉化。

無人天生就有學問。讀書以後,這些都是後天努力轉化的結果。人生之中寶貴時間是讀書時期,老來徒傷悲,它經得起時間考驗。讀得淺與深,都能轉化在生活的領域裡大顯身手。因為,獲取了理論知識,書本的教材為你的人生鋪路搭橋。讓你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度過了一關又一關,生活讓你甜美,這是讀書化為己用橋樑。讀書,使你大開眼界,在書海里自由遨翔,逍遙直上九霄,才華流溢露放。

一個沒有讀書人,他缺乏理論書本知識,即使擁有財富再多也是徒然。財富是人創造,而讀書是獲取知識轉化。一個讀書多,深資閱歷高的人,他眼光與末讀書之人不同。不管他前往何處,因有讀書知識轉化,獲得智慧伴你同行,你會發覺處處可以逢源。


歐紹永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己所用,不然就是徒增垃圾知識,變成一個侃侃而談空談誤國之人。

怎麼化為己用?

第一:選擇一些有營養的乾貨書籍。一種是國學經典類,如《論語》《道德經》《易經》,第二種是當下大咖類,比如李嘉誠先生的《我一生的理念》,史玉柱老師的《史玉柱自傳》還有一些其他富豪大咖的書籍,這兩類是我們必須看的。



第二:把每一本書化成一句話,自己按照這句話去執行就可以了,比如李嘉誠先生的《我一生的理念》,主要講的就是勤奮,我從頭看到尾,給我傳遞的就是一個思維:勤奮。

每天晚睡早起,努力工作,認真思考,不光肉體上勤快,還要做到思維上勤快。我以前賴床,每天睡到八點才起來,沒事的時候更是能睡到十點十一點,但是當我看完李嘉誠先生《我一生的理念》之後,我才知道,富豪之所以有錢不是因為運氣,是因為勤快。所以我就改變行為,每天早上六點起床。



還有一本書就是《聚焦》,我看的是國外版本的,還有一本是國內版的,我還沒有看,講的是我們要集中精力,時間,力量等等一切做一件事,做一輩子,那麼這件事我們一定能夠做好。就像蘋果手機只生產手機,格力只生產空調,劉翔只練習跨欄等等。

我看完這本書之後,開始戒掉一些沒有用的毛病,比如吸菸,吸菸不光傷害身體,而且在你做事的時候容易分心,總想吸一根,聚會,很多沒有營養的聚會我也去掉了,因為浪費時間。

手機遊戲,也徹底不玩了,影響看書和思考的時間。



總之呢,沒一本書都有一箇中心思想,一個核心,把這個核心變成我們的行為,這本書就為我們所用了。


倪國宏


讀書的目的有三個,即消遣,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我們每個人讀書都有自己的目的,但讀了一本書之後,怎樣記住書中的內容並化為己用呢?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中提岀若想讀書化為己用,只有在讀完書之後付諸行動才可發揮效果。


大巖俊之是Role Job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出生於1971年,是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很多的讀書、講座活動。

很多人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卻什麼也沒記住,或者就算記住了也沒有任何的行動,這純粹只是看了一本書而已,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作用,比如說,你想學做菜,你看了一本菜譜類的書,看了之後,你覺得你會了,可能你還會認為很簡單,也就幾個步驟而已,但從沒想過要按照書中的步驟去下廚實踐,如果這樣的話,你對做菜就永遠停留在認知階段,過不了幾天,對書本僅存的記憶也會忘得一乾二淨,永遠學不會做菜,無論你看多少本菜譜書都沒用,也許,去行動了不一定一次能成功,但通過一次次的實踐得到的經驗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顧名思義,就是在書中獲得的知識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邊讀書邊記筆記是閱讀付諸行動的一種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內容摘抄下來,寫上自己當時的感想,以後可以隨時回顧並在實踐中運用“自己當時的想法”。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梳理書的脈絡,《實用性閱讀指南》給我們指岀了畫思維導圖就是最好的方法,分別介紹了兩種方法:

1. 通過總分總的順序整理書的章節,標題,小標題(粗體字),這樣一看到思維導圖的時候,就會想到書的整體概況。

2. 對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地方畫思維導圖,如果有幾個重點,則畫幾個思維導圖,這樣一看到思維導圖的時候,就會明白書的重點在哪。

當我們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向他人講述書的內容,增加自己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整理岀書本內容寫書評,講書稿等。

其實,大巖俊之在學生時期是個不愛讀書的人,只是後來因為想要獨立創業的時候突然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就自認為只要多讀書就能創業成功,竟在一年內讀了300本書,然而,就算讀了這麼多書,也沒有給創業帶來任何幫助,為了找出原因,改變讀書效率,大巖俊之花錢參加了很多的讀書研討會,最終,得出了《實用性閱讀指南》中的讀書方法並創業成功。

其實,很多人認為的讀書無用論,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而產生的焦慮和無助,這就好比你做好了飯,而不吃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吃飯就是為了維持生命和保證身體健康,而讀完書之後,則是更好地為自己所用。

所以我們與其在那裡焦慮、抱怨,倒不如改變自己的態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地踐行自己所讀書中的內容並堅持下去,才是非常重要的。

最 後祝大家都能通過讀書收穫自己的幸福!


老鼠有大米


讀書,要化為已用,需要的是將書讀活,學會知識的輸出,就是理解並且能夠靈活運用書裡的知識。

將書裡的知識充實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才算是學以致用。

如何做到學以致用呢?

推薦兩本書。一本是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另一本是原尻淳一寫的《高效能閱讀》。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的知識輸出分為三個步驟:

1、明確閱讀目標,功利性的閱讀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不好,它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我們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所以帶著目的來讀書,挑對自己有用的書來讀。

讀取書中20%的精華,一本書的內容也是符合二八定律的,所以我們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去找書裡20%的重點內容,在大巖俊之看來,20%的重點內容裡面核心的內容是4%。甚至你只要抓住這4%的內容即可算是讀完了這本書。

2、思維導圖。找到20%的重點內容之後,用思維導圖的方法來做筆記,當你用心的做過一本書的思維導圖之後,你會發現,這20%的重點你已經可以瞭然於心。

3、採取行動。設定有期限的,可以預見的,有望達成的目標。目標分為短、中、長三個,比如半年內要達成怎樣的目標,一年後達成怎樣的目標,三年後達成怎樣的目標…… 目標的關鍵詞是:何時、何地、多少。

另外,原尻淳一寫的《高效能閱讀》裡面也認為,讀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做好自己的知識儲備,最終實現創造性產出。

他認為,讀書過程中,做好筆記,比如便利貼或者卡片,或者用手機來記錄讀書時的感想,感悟、評論等,然後積累,分類,並做整理歸納,甚至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可能創造出自己的價值。

我想堅持一生的事:讀書,寫字。——沙慄

沙慄


讀書怎麼華為己用,

我想這和一個人的情商有關係

我們見到過讀一輩書,

有很高的學問,但成了書呆子。

除了書本什麼都不懂。

怎麼為己用我認為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書呆子型,這種人理論知識很強,但實際上不怎麼樣,不懂得運用。



第二種,侃侃而談型,這種人書讀的不一定多,但通過新聞,經驗,瞭解往往實戰比較強。


第三種,活學活用型,這種人不會死記硬背,瞭解其中的精神加以分析就會用到實際當中。

所以讀書為己用也分人,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碰到過,上課不學習天天玩的,但考試成績特別好,一天天只知道學習的,考試成績並不好,這就是人的智商,情商,和學習的方法不一樣。


懂得運用的人不一定學習

學習的人不一定懂得運用


道清和雅




讀書為什麼讓人成為孔乙己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又對各類閱讀的作用做了表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問題在有的人讀書越多,動手能力越差,甚至一無所用,被社會視為書呆子。

下面我就此談談個人見解。

第一,培根所謂知識,應該不止書本知識,是對相關領域、行業甚至社會、人生的一切的瞭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我認為應該翻譯為“知道得越多越有力量”。

第二,讀書使人善良,有所敬畏,有所禁忌,有所不忍,不至於無知無畏、不擇手段。那些屠殺人類的,往往是讀書少的,一知半解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之所以有所謂“中專生現象”,是因為中專生只知道半個世界卻往往有著宇宙的野心與自信。

中國的國學是最最教人善良的,甚至教人“君子不器”,“君子慎獨”,天人合一,清靜無為,不僅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一切服從倫理道德和尊卑秩序,還要修煉到形而上,人前人後一個樣,還要瞧不起形而下的科學技術和物質的成功。如美國的、世界的明白人埃茲拉·龐德先生所言:“中國人的道德,是基於審美的道德。”

因此,國學對於家族、國家、社會的安定和人性的提升是有益的,對內治理是有效的,可惜當國家富足,文化繁榮之時,國學抵禦不了野蠻的或科學技術的侵略。遵從國學的,往往善良而不功利,以致俗世的粗鄙的人們得了便宜還要買乖,笑讀書人孔乙己!

其實,孔乙己們是想要活得形而上和審美狀態的。書,在他們看來,不是物質財富,所以“竊書不能算偷”。

第三,現在有一個新的定義,即所謂知識分子,應該是能夠創造知識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絕大多數人讀書倒不一定能夠創造新知識,但一切遵從書本而不結合實際,無視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沒有自己的見解,只能說是背書的機器。

說到底,讀書之用,是無用之用,讀書就是修行。變化氣質,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感悟人生,讓人活出層次和境界。至於理工科的書,那是知識技能,那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已經讓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人類空前享樂、空前舒適、空前自我,但也空前迷惘、空前絕望,空前不幸福。


大悔憶智冰


謝悟空,我來回答讀書,怎麼化為己用,在回答問題之前,先打個預防針,應該是讀一本好書,怎麼化約己用,好書也就是一本宏揚正能量,或對自己的思想有積極作用的書,多讀經典,如《道德經》《論語》等著作。



在讀時要注意讀原著,少讀後人點評的文章,因為加入後來者的主觀臆斷,有些思想被歪曲了。讀原汁原味的最好。多接觸那些優秀的作品,受其偉大靈魂的薰陶!


俗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一本書一定要揚棄,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書裡邊的觀點己過時,只吸收它有用於當世的部分,化為己用,有些亙古不變的優秀基因,要傳承。例如自強不息等,總之,讀書要帶一雙慧眼。

把書中的道理和自已的生活實踐相結合,來進行驗證,然後取捨,找到對自己有益的部分化為己用。

把在書中學到的知識理解,消化,吸收,實行。提高自己的修養。

總之,多讀書,讀好書,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對嗎?悟空!

歡迎關注!點評波羅密2的文章和問答。


波羅密2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常說,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停留在知道,而沒有去真正實踐。讀書有多少人是為了讀個熱鬧,又有多少人只追求讀書的數量,而沒有化為實際行動。
  • 日本“緩速讀書”讀書法創始人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一書裡,分享了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如何將書中的內容應用到行動中去,一一實現創業之前的願望。

  • 學過的東西一定要嘗試實踐

  • 大巖俊之從決定創業到實際創業花了5年的時間,讀大量的書而沒有行動,糾結反覆,時間就這樣流逝了。他反思到:

最妨礙我前進的是沒有膽量,人是一種害怕失敗,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

自此,他把想法細化到每一個步驟,一步步開始行動起來:

讀了關於閱讀的書,改變自己的讀書方法。

讀了關於研討會講師的書,將自己的舉止用錄像機錄下來用於自我檢查。

讀了關於宣傳語的書,修改自己博客的標題。

讀了關於教學方法的書,活用於自己的培訓中。

讀了關於收取問卷調查的書,鑽研如何做問卷調查。

  • 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讀過一本書往往是沉浸在“又讀完一本書”的智力快感中,把書放回書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讀了很多書,記不住,也沒有立刻去實踐,還常常自誇自己不是功利性讀書。現在想想,真是慚愧,如果能早點像大巖俊之這樣讀到做到,或許我現在已經是閱讀達人、演講達人了。

  • 設定行動目標,想象目標達成時的樣子

  • 讀完書之後,你想要做什麼?將行動目標用“何事、何時、多少”具體用數字表達出來,這樣才更容易付諸行動。具體設立目標可遵循smart原則:

  • 為了讓自己更有動力去實現目標,大巖俊之在行動之前描繪了一下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

達成目標的時候,具體會處於怎樣的狀態?

達成這個目標,你覺得自己會是什麼心情?

達成這個目標之後,會看見什麼?

達成這個目標之後,會感覺到什麼?

  • 正是因為每次行動前在大腦裡描繪目標達成時的樣子,大巖俊之一路走來,將創業前的目標逐漸變為了現實。

  • 記得5年前參加過一個培訓,培訓師當時佈置了一個作業繪製“10年願景版”,準備一些時尚雜片、膠帶、彩色筆、剪刀、一張A3的大白紙。給自己一個放一首輕柔的音樂,設想一下10年後自己的樣子,然後在願景版上寫下來、畫下來、粘貼下來。過了幾年,再找出自己的願景版,發現有很多願望已經實現,這就是所謂的夢想照見現實吧。

  • 清晰現狀,找到填補差距的行動

  • 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當我們設立行動目標之後,需要清晰知道“行動目標”與“現狀”之間有多大距離。這樣才能客觀的看待自己的現狀,以確定下一步行動。

  •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推薦大家用“用數字表示現在所處位置”的方法,然後對自己發問:

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的話,現在是百分之多少(△△)%?為什麼?

△△%的時候是怎樣一種狀態?

  • 預想增加10%是什麼樣的狀態?如果達到那個狀態需要自己做什麼:填補差距的具體行動。這時通過5W1H提問範例: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等等,讓自己儘可能多想出一些具體的行動方案。

  • 把想出的方案寫下來,問自己:最想做的是什麼?如果這麼做了,結果是什麼?這個思考的過程寫下來,然後進入“行動模式”。這個時候需要自己給自己支持,為了能達成行動,問一下自己這一週具體可以做什麼?打算什麼時間去做,如果事情完成了,心情會是怎麼樣?然後立即行動吧。

  • 這裡大巖俊之提到他還有一個做法是把行動告知他人,這樣當他想退縮的時候,想想之前的承諾還有他人的鼓勵又立刻幹勁十足。

哪怕我們只讀了一本書,哪怕只用到了書中提到的一個方法,也可謂真正的讀書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集細流無已成江海,現在就按照書中提到的方法開始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