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到七世紀的時候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國家,而這個小國在隋唐時期接連被攻打數次,隋煬帝楊廣三次征討高句麗,而唐太宗更是接下了這個接力棒,對高句麗窮追不捨,這是為什麼呢?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

楊廣攻打高句麗,原因並不僅僅是想要吞併這個小國,在攻打高句麗的這個選擇上包含著濃濃的政治意圖。楊廣並不是一個昏庸無毒的君王,與影視劇中刻意摸黑的形象不同,作為楊堅的兒子,在南征北戰的路上他立下功名無數。

他的功績十分顯赫,開通大運河、創立科舉制度、滅了舊陳餘部等等,這些政策,無一不是造福百姓平定天下的良策。但是楊廣在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卻是出於地域政治的糾葛。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隋朝國內的世家大族對於科舉制度十分不滿,因為在貴族世襲制度的控制下,朝廷大部分官職幾乎都掌控在他們的手中,這樣可以保證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會受到威脅,更能制衡皇帝的權限。

但是楊廣選擇科舉制,就是為了打破貴族壟斷的局面,讓有才之人進入朝廷為他效力,成為他忠心的部下。楊廣選擇去攻打高句麗,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這樣的政治立場,想要藉此機會大幅度削弱貴族集團在國內的軍事實力。

當然也有其他原因,高句麗一直都是北朝的延伸勢力,與舊陳交好,所以一直和隋朝保持著對立的狀態。在陳朝滅亡之後,對邊境地區挑釁多次,更是聯合了突厥一起打壓隋朝邊關地區。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而且高句麗地勢險惡,不同於中原,楊廣派兵十萬三次征討高句麗,卻每一次都大敗而歸,雖然對關隴軍事力量造成了打擊,但是在第三次的時候,隋朝已經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這也導致了之後隋朝滅亡。

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句麗

唐朝對高句麗的征討,雖然是延續楊廣的做法,但是達到的效果以及討伐的初衷完全不一樣。李世民是楊廣的表侄子,要說沒有楊廣徵討執念的影響也過於絕對,但是在當時的高句麗,確實成為了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

楊廣當年三徵高句麗,耗費了無數的物資和軍力,卻依舊沒能除掉高句麗,這反而會助長了高句麗的氣焰。無獨有偶,李世民在登基之後也不停的平蕩西域勢力,又怎麼會放掉在北邊蠢蠢欲動的高句麗呢?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李世民在完成西域的清掃後,就開始把目光放在了高句麗上。這前後兩代帝王,都對這貧瘠之地上的蠻荒之族“念念不忘”,但高句麗當時就是個坑,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發動的戰爭,簡直就是隋朝徵高句麗的投影,這樣的失敗讓鴻鵠之志的李世民尤為不服,一度決定要親征高句麗。

當然,雖然高句麗終究是被唐朝滅了,但並不是在李世民的手上,而是在唐高宗時期。那為什麼連一代雄主李世民尚且都沒有辦法一次性拿下高句麗呢?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相對於草原民族而言,北方的高句麗有著更大的威脅。草原民族有著十分明顯的季節性強弱,以放牧為生的他們需要避開自己休養生息的時間來進行戰鬥,而高句麗不同,高句麗的地理環境給了他們十分的優勢去維繫國家的軍力。

高句麗最早由扶余人建立,他們的經濟體制不同於小農經濟,他們是多種模式共同運行的。也就是說,畜牧業、農業、漁業、打獵業這些共同組成了高句麗的國家模式,所以在經濟上他們並不會有十分突出的弱勢可以打擊。

而且,這些國民們十分堅毅,民風彪悍,只要黏上了一個國家就怎麼也甩不掉,這樣拖著拖著將隋朝都拖沒了,可以看出來他們的意念和團結力非常強大。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征討?

除此之外,高句麗人盡皆兵,驍勇善戰,只要開戰,那麼就能舉全國之力發動始料未及的大型戰爭,數十萬人的軍隊在唐朝邊境虎視眈眈,唐朝君主如何能夠安穩度日?

一開始的高句麗並不強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就逐漸侵佔了朝鮮半島和部分遼東地區,這樣的國家,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自然都不會放任不管。李世民還算幸運,在楊廣的前車之鑑下能夠有所參考,並不會像楊廣一樣過度消耗兵力致使國家被滅。

當然,到了大唐之後,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經不足以左右李世民了,所以在李世民對高句麗不遺餘力的打擊下,高句麗很快就氣若游絲了,之後唐高宗從水路多次進攻的情況下才完全被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