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國—高句麗

高句麗,前37年-668年存在與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範圍內的古國。據《好太王碑》、《三國史記》和二十四史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南下於卒本川建立高句麗。

建國後,高句麗迅速擴張,逐步吞併了其周邊的扶余、沃沮、東濊後來又吞併了漢四郡。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時,高句麗進入全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對新羅、百濟的壓倒性優勢,控制了今朝鮮半島大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隋唐時期,高句麗不斷與隋唐王朝交戰,國力衰落,668年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消失的古國—高句麗

高句麗地圖

高句麗”一詞最早見於《前漢書 地理志》:“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據《後漢書 東夷傳》記載,漢武帝滅衛滿朝鮮後,以高句麗人之地設縣並以其族名命名縣名。《前漢書 地理志》記載玄菟郡由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構成。

高句麗被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後來新羅擁立投降的淵淨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國王,賞賜金姓。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佔據。

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在其著《小高句麗國の研究》中描述高句麗滅亡後,高句麗王族後代在遼東和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建立了復興政權小高句麗。但是由於史料較少,所以不被學術界所公認。

消失的古國—高句麗

紅色為高句麗疆域

高句麗人信仰薩滿教。《新唐書·高麗傳》載高句麗“俗多淫祀”,表明高句麗的多神文化。據《後漢書·東夷·高句麗傳》記載高句麗“以十月祭天大會,名曰‘東盟’”。高句麗壁畫墓多繪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辰等自然崇拜。高句麗人崇拜三足烏、龍和鳳。三足烏文化應由中原地區傳入。三足烏又被稱為金烏,體現古代中國人對鳥和太陽的崇拜。後來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高句麗,佛教地位在高句麗不斷提高,被定為高句麗國教。

目前高句麗殘存遺蹟多是山城和墓葬。朝鮮從2000年開始申請世界遺產名錄,當初在2003年舉行的第2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巴黎會議上準備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過由於我國反對未能列入。我國吸取教訓從2003年開始申遺,在2004年舉行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蘇州會議上,朝鮮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麗墓葬群)和中國東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分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兩項獨立的世界文化遺產。

我國的世遺“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處及貴族墓26座:

王城: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

王陵:麻線0626號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線2100號墓、麻線2378號墓、七星山0211號墓、七星山0871號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臨江墓、禹山0992號墓、將軍墳及1號陪葬墓。

貴族墓:角抵墓、舞踴墓、馬槽墓、王字墓、環紋墓、冉牟墓、散蓮花墓、長川2號墓、長川4號墓、長川1號墓、禹山3319號墓、五盔墳1號墓、五盔墳2號墓、五盔墳3號墓、五盔墳4號墓、五盔墳5號墓、四神墓、禹山2112號墓、四盔墳1號墓、四盔墳2號墓、四盔墳3號墓、四盔墳4號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龜甲墓。


消失的古國—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


高句麗立國705年,在東亞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句麗爭議浮出水面,高句麗本源於我國境內,為扶余人餘部,但是其勢力範圍擴展至朝鮮半島,國土橫跨東北、朝鮮大部及韓國北部。所以朝鮮與韓國都認為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權,韓國還用中國通俗小說中虛構人物楊(梁)萬春命名自己的驅逐艦,也是很可笑了,這些有時間可以詳細說說。而日本學者也來橫插一腳,他們的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認為高句麗、扶余可能為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

2004年8月22日,中韓兩國就高句麗歷史問題達成《五項諒解事項》。此後,兩國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均表示遵守《五項諒解事項》,學術與政治分開,現實與歷史分開,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不讓爭議影響兩國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