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到七世纪的时候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国家,而这个小国在隋唐时期接连被攻打数次,隋炀帝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而唐太宗更是接下了这个接力棒,对高句丽穷追不舍,这是为什么呢?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

杨广攻打高句丽,原因并不仅仅是想要吞并这个小国,在攻打高句丽的这个选择上包含着浓浓的政治意图。杨广并不是一个昏庸无毒的君王,与影视剧中刻意摸黑的形象不同,作为杨坚的儿子,在南征北战的路上他立下功名无数。

他的功绩十分显赫,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度、灭了旧陈余部等等,这些政策,无一不是造福百姓平定天下的良策。但是杨广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却是出于地域政治的纠葛。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隋朝国内的世家大族对于科举制度十分不满,因为在贵族世袭制度的控制下,朝廷大部分官职几乎都掌控在他们的手中,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会受到威胁,更能制衡皇帝的权限。

但是杨广选择科举制,就是为了打破贵族垄断的局面,让有才之人进入朝廷为他效力,成为他忠心的部下。杨广选择去攻打高句丽,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这样的政治立场,想要借此机会大幅度削弱贵族集团在国内的军事实力。

当然也有其他原因,高句丽一直都是北朝的延伸势力,与旧陈交好,所以一直和隋朝保持着对立的状态。在陈朝灭亡之后,对边境地区挑衅多次,更是联合了突厥一起打压隋朝边关地区。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而且高句丽地势险恶,不同于中原,杨广派兵十万三次征讨高句丽,却每一次都大败而归,虽然对关陇军事力量造成了打击,但是在第三次的时候,隋朝已经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这也导致了之后隋朝灭亡。

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

唐朝对高句丽的征讨,虽然是延续杨广的做法,但是达到的效果以及讨伐的初衷完全不一样。李世民是杨广的表侄子,要说没有杨广征讨执念的影响也过于绝对,但是在当时的高句丽,确实成为了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

杨广当年三征高句丽,耗费了无数的物资和军力,却依旧没能除掉高句丽,这反而会助长了高句丽的气焰。无独有偶,李世民在登基之后也不停的平荡西域势力,又怎么会放掉在北边蠢蠢欲动的高句丽呢?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李世民在完成西域的清扫后,就开始把目光放在了高句丽上。这前后两代帝王,都对这贫瘠之地上的蛮荒之族“念念不忘”,但高句丽当时就是个坑,唐太宗在贞观十九年发动的战争,简直就是隋朝征高句丽的投影,这样的失败让鸿鹄之志的李世民尤为不服,一度决定要亲征高句丽。

当然,虽然高句丽终究是被唐朝灭了,但并不是在李世民的手上,而是在唐高宗时期。那为什么连一代雄主李世民尚且都没有办法一次性拿下高句丽呢?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相对于草原民族而言,北方的高句丽有着更大的威胁。草原民族有着十分明显的季节性强弱,以放牧为生的他们需要避开自己休养生息的时间来进行战斗,而高句丽不同,高句丽的地理环境给了他们十分的优势去维系国家的军力。

高句丽最早由扶余人建立,他们的经济体制不同于小农经济,他们是多种模式共同运行的。也就是说,畜牧业、农业、渔业、打猎业这些共同组成了高句丽的国家模式,所以在经济上他们并不会有十分突出的弱势可以打击。

而且,这些国民们十分坚毅,民风彪悍,只要黏上了一个国家就怎么也甩不掉,这样拖着拖着将隋朝都拖没了,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意念和团结力非常强大。

先是杨广,后是李世民,高句丽做了什么?竟让两代雄主先后征讨?

除此之外,高句丽人尽皆兵,骁勇善战,只要开战,那么就能举全国之力发动始料未及的大型战争,数十万人的军队在唐朝边境虎视眈眈,唐朝君主如何能够安稳度日?

一开始的高句丽并不强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逐渐侵占了朝鲜半岛和部分辽东地区,这样的国家,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自然都不会放任不管。李世民还算幸运,在杨广的前车之鉴下能够有所参考,并不会像杨广一样过度消耗兵力致使国家被灭。

当然,到了大唐之后,世家大族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左右李世民了,所以在李世民对高句丽不遗余力的打击下,高句丽很快就气若游丝了,之后唐高宗从水路多次进攻的情况下才完全被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