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根據《三國遺事》的說法,在朝鮮半島上最先出現的是檀君朝鮮。在中國史書當中,一致認為在朝鮮半島首先建國的是紂王的叔父箕子,史稱“箕子朝鮮”。秦朝末年,秦二世任用宦官趙高,導致全國大亂。楚漢之爭時期,投靠燕王臧荼的衛滿,在老大臧荼被殺以後,率領千餘人逃到了箕子朝鮮。朝鮮準王(箕子朝鮮的末代王)見其饒勇,還給了一塊地給衛滿,卻不知養虎為患,後被其取而代之,稱之為“衛氏朝鮮”。朝鮮準王失國以後,率領數千人逃亡了南方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地區,並攻滅馬韓,自稱韓王。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檀君像

漢武帝時,衛滿的孫子衛右渠對漢朝無禮,三韓地區的小國向漢朝朝貢,衛右渠竟然從中阻擾。當時的漢武帝也是溫柔以待,派使臣涉何帶著皇帝的詔書到朝鮮交涉,而衛右渠不給漢武帝面子。涉何見衛右渠很傲慢,詔書被拒不好交差,就在兩國邊境,殺了一名朝鮮護衛官回去向漢武帝邀功。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漢武帝

涉何因為這件事,被任命為遼東郡的都尉。而衛右渠也不示弱,發兵突襲了漢朝在遼東的軍隊。衛右渠這下捅了馬蜂窩,漢武帝本來就是一個好武的君主,於是派兵征討衛右渠。最後衛右渠被殺,漢武帝將其領土劃歸了漢朝版圖並設置了漢朝四郡(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問題來了,漢武帝統一朝鮮設置“漢四郡”本在漢朝的管轄範圍內,朝鮮“三國”是如何建立的呢?最後又如何結束的呢?

1.高句麗

根據《北史》記載:“高句麗,其先出夫餘(扶餘國)。”扶餘國位於吉林省,其王城在長春市寬城區一帶。根據《後漢書》和《北史》的記載,扶余王得到河伯的女兒柳花,將其囚禁於一間屋子內,奇怪的是,柳花被透過屋子的太陽照射以後,懷孕了,後來生下一枚巨蛋。扶余王認為這枚巨蛋是不詳之物,且來源不明,所以將其拿去餵狗,結果狗不吃;拿去餵豬,豬也不吃;扔在大街上結果牛馬都繞道而行;丟在野外,眾鳥用翅膀保護這枚蛋。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高句麗

扶余王就命人劈開巨蛋,結果蛋太硬,就是不破,無奈之下,扶余王只好把這枚蛋交給他的母親柳花。雖然這是一枚來源不明的巨蛋,畢竟是柳花從身上掉下來的,母愛氾濫的柳花就用衣物將其包裹,放置在溫暖的地方,非常疼愛。大家應該都猜到了結果,最後孵化出來一個男嬰,這個嬰兒就是高句麗未來的國王——朱蒙。

朱蒙一出生就是一個怪胎,並擁有天生神力,扶余王的其他兒子根本無法與其相比。有人就建議,將這個怪胎殺了。扶余王並沒有殺他,而是派去讓他養馬。朱蒙估計也意識到了危機,於是在養馬的時候動了手腳,把良馬養得很消瘦。而那些駑馬(劣馬),都養得很肥。扶余王就把肥馬留下,把瘦馬留給了朱蒙。有一次朱蒙跟隨扶余王出去狩獵,而只給了他一支箭卻打了很多獵物。

扶餘國當中的大臣,就抓住機會,說他的壞話。扶余王對這個來源不明的兒子,本來就有戒備之心。所以,在讒言之下,就有了殺掉高朱蒙的念頭。朱蒙的母親聽說以後,勸朱蒙離開扶餘國。於是,朱蒙帶著幾個小夥伴逃到了卒本扶余,並於公元前37年,朱蒙(當時22歲)在鴨綠江畔的至紇升骨城建立了一個國家——高句麗。朱蒙以“高”為姓,稱之為“高朱蒙”。

王莽即位之初,讓高句麗出兵攻打匈奴,據說朱蒙不肯,後來被殺,其首級被送到了長安。而高句麗也被降為“下句麗”,國王被降為“侯”。當然,同一時期的匈奴也被降為侯,所以王莽即位以後,邊境一直不安寧。朱蒙被殺以後,高句麗一度被王莽壓制。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驪派使者到漢朝進貢,剛登基不久的光武帝劉秀為了邊境的安寧順水推舟,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並保持宗藩關係。雖然此後的高句麗多次挑戰漢朝的權威,但是一直以藩國自居,直到東漢滅亡。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三國地圖

東漢滅亡後,中國陷入大分裂時代,三國時期高句麗還與當時的曹魏進行了一次血戰。開始高句麗竟然打敗了曹魏軍隊,不過曹魏將領毌丘儉很快組織反撲,高句麗王憂位居大敗而逃。在逃跑的時候,高句麗大將紐由詐降,刺死了魏國的先頭部隊主帥,憂位居反攻才得以取勝。當時魏國的中心還是在中原,魏將毌丘儉攻陷丸都城,把高句麗首都毀掉以後,就班師回朝了,高句麗王憂位居也撿了一條命。如果,毌丘儉乘勝追擊,估計高句麗在當時就亡國了。

西晉末年,因“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高句麗趁機佔領了的原漢四郡(公元前82年併為樂浪、玄菟二郡,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了帶方郡)中的樂浪郡。漢武帝所佔有的領土,在西晉時期,基本丟失殆盡。當然,漢四郡並非在高句麗掌控之中,一部分領土由前燕控制。所以,這兩個國家也進行了惡戰,高句麗在這次戰鬥中差點亡國。

公元342年,前燕將領慕容霸攻佔了高句麗的王城,活捉了高句麗故國原王高釗的生母,其父親的墳墓還被挖掘。慕容霸將高句麗的丸都城洗劫一空後,綁架了5萬餘人,滿載而歸。

經過這次較量,高句麗感覺到了燕軍的厲害,開始向燕國稱臣。高句麗對前燕吃了敗仗,為了挽回敗局,對南邊的百濟發動了進攻,結果又吃了敗仗。公元371年,高句麗故國原王在征討百濟的時候被箭射中,死在了戰場上。因此,高句麗與百濟這兩兄弟的仇恨越來越深,此後的戰爭也越來越頻繁。

據說,當時的百濟有日本(當時叫倭國)軍隊駐紮。日本人為了獲得百濟的鐵器,派兵駐紮在任那府,以保障百濟的安全。所以,百濟在日本的幫助下,接連打敗了高句麗和新羅軍隊。而日本在整個4世紀,也沒有與中國有任何交往,直到5世紀才與南朝的劉宋王朝建立外交關係。高句麗在4世紀末,雖然沒有什麼建樹,但是進入5世紀後,高句麗為了避開中原王朝的威脅,重心對準了南方的百濟和新羅,所以把都城前往了平壤。公元475年,高句麗的長壽君主高巨曾一度佔領了百濟都城漢城,百濟蓋滷王慶司出逃,後來被殺。萬幸的是,蓋滷王被殺前兒子牟都(文周王)被送出了城外,以至於保存了復國的種子。

2.百濟

百濟是如何建國的呢?據說,高句麗的建立者朱蒙(東明聖王)逃亡卒本扶余的時候,娶了當地的女子,後來生了兩個兒子——沸流(哥哥)和溫祚(弟弟)。由於是庶出,沸流和溫祚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恐怕遭來殺身之禍,所以兩人約定向南出逃。在出逃的時候,有一些百姓跟著他們,當走到漢山的時候,兩人出現分歧。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百濟和新羅

弟弟溫祚聽從了十個隨從的意見在慰禮(首爾)定居下來,公元前18年,溫祚在慰禮建立了國家,起初國名為“十濟”。溫祚的哥哥沸流出走以後,由於環境惡劣,後來投靠了弟弟。由於“十濟”當時已經發展壯大,溫祚將國號改為“百濟”。所以,溫祚就成了百濟的建立者。由於出自扶余人,所以溫祚以“扶余”為姓。

雖然說,百濟的建立者是高句麗始祖朱蒙的後人。溫祚建立百濟以後,還為朱蒙建立太廟。但是,這種血緣關係,並沒有為百濟和高句麗帶來和平。兩國由於利益衝突,不斷的發生戰爭。

百濟建國之初,一直遭受北邊的靺鞨威脅,百濟為此很頭疼,於是頻繁修建軍事設施,結果遭到漢朝樂浪郡守的反對。樂浪聯合靺鞨攻打百濟,百濟只好向南遷移,並向馬韓聯盟求助,希望給一些土地給他們安身。馬韓人當時很豪爽,答應了他們請求,給了他們一些土地。不過溫祚為了自身安全,又修建了很多軍事設施。馬韓也意識到了百濟的威脅,指責了溫祚這一行為。開始,溫祚比較收斂,久而久之臉皮就厚了起來。他們見馬韓的實力弱,就開始打起了馬韓的主意。

公元8年,溫祚藉助打獵的機會,逼近馬韓邊境,並發動突襲,很快佔領了馬韓全境。溫祚佔領馬韓以後,又陸續兼併了周邊一些小部落,經過百年的建設與發展,成為西南半島上的強國。百濟在建國後,和高句麗的戰爭並不多。直到高句麗故國原王南侵以後,兩國開始交惡。前面我們也說到,高句麗王在入侵百濟的時候,死在戰場上。兩國仇恨進一步加深,高句麗王高巨即位以後,不斷與百濟交戰。在公元475年,高句麗攻佔了百濟首都漢城,蓋滷王慶司被殺。他的兒子扶余牟都逃出了首都,在南邊的熊津即位,開始復興百濟的計劃。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白江口之戰

文周王為人寬厚,卻被部下解仇派人暗殺。文周王死後,兒子壬乞即位,當時才13歲,由解仇輔佐。次年,解仇想自立為王,結果被憤怒的國人擊殺。百濟雖然度過了危機,但是國王16歲就去世了。大家推舉文周王的侄兒牟太即位,百濟才走上了復興之路。當時朝鮮“三國鼎立”互相攻伐,一時聯姻,一時成仇。

由於新羅與百濟一直遭到高句麗的威脅,所以兩國結盟對抗。公元494年,高句麗與新羅在薩水交戰,百濟出兵援救,此後兩國成為患難與共的盟友。高句麗才停止對這兩個國家的進攻,而百濟和新羅也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公元538年,百濟從熊津遷移到泗沘,該國號為“南扶余”。

此時的朝鮮半島,處於“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百濟和新羅表面上屬於盟友,但是在利益面前也是不堪一擊的。公元550年,百濟聖王攻佔了高句麗的道薩城,而高句麗也佔領了百濟的金峴城。兩個國家形成對峙局面,而此時的新羅正在一旁坐山觀虎鬥。

就在兩國打得兩敗俱傷之時,新羅出兵把道薩城和金峴城都佔領了。百濟面對新羅的背叛,很快進行了報復行動,百濟聖王發動了對新羅的戰爭,結果被新羅打敗,百濟聖王遭到新羅軍隊伏擊而亡。百濟還沒有復興,再次遭到重創,雖然沒有滅國,但是國力已經被削弱。

3.新羅

新羅的祖先為“樸赫居世”,公元前57年,他只是三韓地區的一個部落首領。在早期的中國史書當中新羅被稱之為“斯盧、新盧”。新羅成為正式國號是在公元503年,與“樸赫居世”的“斯盧”相隔差近500餘年的時間。

“新羅”源於三韓地區的“辰韓”,而辰韓在當時屬於部落聯盟狀態,由很多部落組成。

根據《後漢書·東夷列傳》的記載:“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與倭為近親屬也,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同族之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與倭亦為近親之屬也。”

所以,三韓地區一共有78個國家。當然,這些國家和現在的鄉鎮大差不多,大的國家有萬戶,小的上千戶不等,有的根本稱不上國家。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新羅王朝

根據《後漢書·東夷列傳》的說法,在“三韓”中,“馬韓”最大,大概屬於三韓土著人,不過箕子朝鮮準王滅馬韓以後,融入了其中。而“辰韓”自稱是秦亡人,為躲避苦役逃難到三韓的漢人,這些人會秦國語言,因此被稱之為“秦韓”。此外,“弁辰”與“辰韓”雜居,語言風俗相同,但是又接近日本人,喜歡文身。

由於三韓地區部落林立,新羅最開始也只是“辰韓”當中的一個小部落,所以並非一個王國。他們的首領也非世襲,而是由樸、昔、金三姓輪流做國王。新羅始祖樸赫居世去世後,其子樸南解繼立,首領的稱號由“居西幹”改為“次次雄”。公元24年,樸南解去世後,傳位兒子樸儒理。

樸儒理在位34年,臨終前把位置讓給了大輔(相當於丞相)昔脫解。據說,昔脫解王在位期間,有一天晚上聽見金城(韓國慶州)以西的樹林有奇怪的雞鳴聲。昔脫解王派大輔瓠公(偷渡到新羅的日本人)去查看,瓠公在雞鳴的那棵樹上發現掛著一個金盒子,打開后里面竟然有一個小男孩。後來,昔脫解王將其收養,取名為“閼智”,並賜以“金”姓,國號也改為“雞林國”。

金閼智就是朝鮮金氏的祖先,他長大以後,在雞林國擔任了重要的職務,並立下汗馬功勞。金閼智的六世孫(味鄒尼師今)還成為新羅第14代國王。到了新羅第17代君主(奈勿麻立幹)以後,金氏取代樸、昔二姓,開始世襲新羅王位。公元503年,新羅第22代君主智證王(金智大路)正式定國號為“新羅”。智證王金智大路在新羅歷史上,絕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君主,且對新羅統一朝鮮創造了條件。

新羅是如何笑傲到最後的?

在朝鮮“三國鼎立”,新羅屬於一個邊緣國家,此國起源於三韓中的“辰韓”,國力很弱小。當高句麗和百濟稱王的時候,新羅還處於部落聯盟狀態。據說,智證王金智大路在位期間,曾用裝飾有木獅子的木船就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島民。可見,當時的新羅周邊還有很多沒有見過世面的原始人類,只是新羅比周邊的部落要先進很多,懂得利用鐵器,發展農業生產。

智證王金智大路在位期間,為了改變新羅的面貌,取“德業日新,網羅四方”之意,將國號改為“新羅”。因此,新羅才有了固定的國名。此外,智證王還改革了軍制,將權力牢牢的掌控在國王的手中,並使新羅成為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隋朝統一了中原以後,半島局勢又開始改變。高句麗因為招惹隋朝,遭到隋煬帝的三次討伐。雖然隋軍三次遭遇了慘敗,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高句麗面對隋朝的進攻也吃不消,所以國力遭到了削弱。當隋煬帝準備第四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隋朝就滅亡了,如果隋朝不滅亡,不知道高句麗能不能抵擋得住。唐朝建立以後,高句麗依舊顯得高傲,畢竟高句麗三次打敗不可一世的隋煬帝,所以中原王朝不屑一顧。當時的高句麗為什麼瞧不起中原王朝呢?其實,源於高句麗內部的一個權臣——淵蓋蘇文。

淵蓋蘇文是朝鮮歷史上,極具爭議的軍事獨裁者,他弒殺高句麗國王,並自稱宰相。其飛揚跋扈的性格,讓很多大臣都戰戰兢兢。唐太宗在淵蓋蘇文弒君後,本想趁此機會,進攻高句麗。如果,不是長孫無忌建議,唐太宗當時就出兵了。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高句麗戰爭

公元642年,百濟義慈王繼位後,為了給先祖百濟聖王報仇,出兵新羅很快佔領了新羅40餘座城池。新羅善德女王眼看就要亡國了,於是派大臣金春秋到高句麗求救。金春秋因為拒絕歸還曾經佔有的高句麗領土,被高句麗王囚禁了起來。善德女王的另外一位大臣金庾信,聽說金春秋被囚禁,招募了一萬人的敢死隊,去援救金春秋。按理說,高句麗王不會害怕,沒想到被這些亡命之徒的架勢唬住了,於是把金春秋給放了回去。

羅善德女王知道求助高句麗不靠譜,於是想到了大唐皇帝。公元643年,新羅善德女王派遣使者,向宗主國唐王朝告狀,說自己被高句麗和百濟欺負。唐太宗讓高句麗去調解,結果淵蓋蘇文把唐朝的使者關了起來,被惹惱的唐太宗,調集了10萬大軍,親自討伐高句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雖然打了很多勝仗,唯獨安市城攻不下來。在對峙三個多月後,由於補給消耗太大,唐太宗只好撤退。高句麗這一次避免了亡國的危機,但是國力再一次被削弱了。而新羅有唐朝作為靠山,加上君主有才能,國力逐漸提升。

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後,對高句麗依舊採取了強硬措施。公元655年,高句麗、百濟、靺鞨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再次向唐朝求救,唐朝派使者勸和,高句麗不聽勸阻。當時的唐朝國力,已經上了一個檔次。唐高宗李治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於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領水陸大軍10萬討伐百濟。

高句麗、百濟、新羅,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結束的?

白江口海戰

新羅方面,派遣金庾信領兵,配合唐軍對百濟進行兩面夾擊。根據《新唐書》的記載:

“平其國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戶七十六萬。”在唐朝與新羅聯軍的打擊下,百濟王城被攻陷,義慈王和其王子向唐朝投降,全部俘虜到唐朝。不過,義慈王還有一個兒子扶余豐在日本做人質,所以日本想幫助百濟對抗唐朝,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結果在白江口之戰,日本一敗塗地,百濟徹底喪失了復國夢,而日本侵略東亞的野心也被唐朝一併打掉了。

百濟滅亡以後,唐朝軍隊於公元668年,從北面進攻,加上新羅的援助,唐朝軍隊很快攻陷了平壤,滅亡了高句麗。由於國王高藏被淵蓋蘇文架空,和傀儡差不多,所以唐高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還為其加官晉爵。就連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也免除了死罪,長子和三子都被封賞,次子淵男建抵抗唐軍,失敗以後,因為自殺未遂,被流放到了貴州。

高句麗滅亡,也預示著朝鮮“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新羅因為抱了唐朝這個大腿,成為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