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隋朝,短暫而強盛,公元581年楊堅打開了隋朝的大門,但可惜的是,他所創建的王朝僅有短暫的38年,隨後公元618年,一個以隋朝為基礎的盛世王朝強勢躋身而來,也是基於此,後人常常將二朝稱為“隋唐”。值得一說的是,面對高句麗,隋唐二朝4位帝王思想一致,那便是堅決攻打。從明君楊堅,到亡國的楊廣,再到千古帝王李世民,最後加上收尾的李治,他們像參加接力賽一樣,一個接一個,直到消滅了高句麗為止。

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第一位出戰者楊堅。他當時的情況很慘烈,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師還,死者什八九”。意思就是,出征的隋兵,十之八九都戰死了,由此可見,雄才大略的楊堅戰績不合格,可以說是大敗而歸。

第二位出戰者楊廣。楊堅去世,楊廣上位,他也一心一意、堅決攻打。因此他上位沒多久,就開始組織進攻,根據記載,第一次他就組織了110多萬兵馬,剩餘後勤保障人員還不在計數內,可見陣仗有多大?如果你無法想象,那麼看看史料的描述,“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也就是說當時道路上都擠滿了人,白天晚上來往人不斷,死者也都堆在一起,整條路都散發著汙臭味。

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其實從這一次開始,百姓就不滿了,剛剛穩定的生活又一次陷入戰爭,他們自然不滿意,因此,小範圍的農民起義開始不斷。但是隋煬帝自大,他絲毫不在乎,接二連三地發起了第二次、第三次征討,但卻因為國力過度消耗,引發了暴亂,最後高句麗沒有滅掉,反倒把自己江山搭上了,可見他動用人之多、手段之粗暴,結局之慘烈。

第三位出戰者李世民。隋朝覆滅,唐朝建立,過度了李淵時期,等到李世民上位之後,攻打高句麗的任務又一次轟轟烈烈展開,儘管前有楊廣慘烈的教訓,李世民仍舊雄心壯志,甚至他曾為自己辯白說,“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意思就是,征戰高句麗是百姓自願的,甚至徵兵時,招10人能來100人,招100人就來了1000人,可見是人心所向。

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有決心,有謀略,最後李世民也獲得了勝利,但雖說勝利了,唐朝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就連李世民自己也不滿意,還曾暗歎道,如果魏徵活著,一定不會同意開戰打高句麗。

第四位出戰者李治。李世民之後,李治上位,後人常說李治人性軟弱,在政務方面也多靠武則天,但出奇的是,在打高句麗這一事上,他毫不含糊,最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戰況。李治派兵出征後,取得了四人之中最高成就,成功後,高句麗的百姓有些入駐中原,有些逃亡到突厥,只有少數人還留在原地,但也翻不起了浪花,高句麗就此滅亡。

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接力賽終於跑完,隋唐二朝、4位皇帝不遺餘力,直至將其打趴下。那麼眾人不禁好奇,高句麗有何魅力,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而楊廣不惜亡國也要拼命打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原統一大國不允許強鄰環繞。

眾所周知,在古代,中原強國與四鄰少數民族國家之間有一種關係,叫朝貢。也就是說,以中原國家為宗主國,四周的少數民族國家都會成為他的藩屬國。但這種關係的前提是,中原國家必須強大,而少數民族國家比如處於弱者,如若不是,少數民族國家不服,那麼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高句麗,為什麼楊堅打,李世民、李治打,楊廣不惜亡國也拼命打?

而在隋唐創立之前,是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政權四分五裂,各個勢力都很弱小,高句麗也是在此基礎上才逐漸壯大,等到隋唐建立起來,中原趨於統一,自然不允許周圍國家強大,因此,高句麗才受到了4位皇帝不遺餘力地打擊。這種打擊,就類似於秦漢時期,他們二朝對匈奴的幾番征戰,最終在漢武帝時期,終於將匈奴打跑,二者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不一樣的是,當時匈奴佔據著漠北和河西,這一塊本就戰亂不斷,而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是在遼東地區,遼東一直都很穩定,也從不強大,至少在隋唐之前,他們都很老實本分,從不騷擾中原國家,突然他們一下壯大,中原統一國家自然忌憚,所以不將他們打趴下,自然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