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的這首《汴河懷古·其二》,從歷史的角度對隋煬帝楊廣的是非功過進行了評價。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大運河揚州段

隋煬帝三下江都(今揚州),稱得上是家喻戶曉 、婦孺皆知。 隋煬帝一而再、再而三地來揚州幹什麼呢?這說法就多了,有說巡幸的,有說遊玩的,還有說看瓊花、美女的。那麼,哪些說法是真實可信的,哪些說法是虛構編造的?他下揚州鋪張浪費、大講排場的背後,僅僅是為了種柳開河為勝遊”?抑或還有更重大的政治背景和更深刻的文化使命?明瞭箇中緣由,是如何看待隋煬帝和運河工程的關鍵問題之一。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煬帝看瓊花連環畫

首次南巡,萬舸東南行,錦帆下揚州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煬帝派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前往揚州監造龍舟船隊。歷時五月,龍舟成,王弘送龍舟於東都洛陽。

八月,從東都到江都的運河剛完工,隋煬帝便帶著皇后妃子 、百官大臣 、僧尼道士和大批軍隊,計約二十萬人的龐大隊伍,首巡江都。在通濟渠上,這支五幹多艘的船隊“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五十天後,最後一條船才駛出。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朝大運河

隋煬帝所乘龍舟規模巨大,豪華至極,堪稱水上之宮殿。史載龍舟共有四層,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體勢高大,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一百二十個房間,皆“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下層是內侍和水手居住之所。皇后、諸王、公主、百官、僧尼、蕃客按品位分別乘坐。 另有一部分船載帝后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

船隊共用挽船士八萬餘人,其中挽煬帝龍舟的要幾百人。沿途獻食從役者每天都在十數萬眾。 佳餚豐盛,“後宮厭飫(yù),將發之際,多棄埋之”。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煬帝影視形象

到了江都,隋煬帝更是極盡奢侈,為了裝飾一個出巡時用的儀仗,就花了十多萬人工,耗費的錢財更是不計其數。煬帝水殿龍舟巡遊之舉,可謂一生中最遭非議之事。

隋煬帝首次南巡的目的,是在安撫江南的同時大大炫耀隋朝功業,加強對江南的控制,以維護王朝大一統局面。大業元年(605年)三月下令楊素營建東都的第二天,隋煬帝即發佈了 “巡歷淮海”的詔書:“今將巡歷淮海,觀省風俗,眷求讜(dǎng)言。”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揚州美景

由此可見,他是將營建東都、開鑿運河、巡遊江都三件事一起通盤考慮的。他大規模巡遊的背後,有著更重大的政治背景和文化使命。正因為如此,隋煬帝南巡時,隨行人員中不僅有中原碩學鴻儒,如大文豪薛道衡、博學通識的牛弘,同時還隨身帶來大批僧尼道士到江都道場講經弘法,而且還帶上了年老的陳後主的遺孀沈婺華,聯絡南人感情,並在次年納陳後主第六女陳妯為貴人,還特詔將滅陳時流放的陳皇室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

山河一統,舉國澄清,隋煬帝南巡江都,順應了南北朝以來南北文化區域發展必然融合的大趨勢。 煬帝不惜糜費,造作龍舟,編制羽儀,製作禮樂,南國採風,撫慰南人,其實質是以文化聯絡來鞏固統一。至於浩大的儀仗和排場,是要以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威懾江南,這與秦始皇以及所有帝王的做法是一樣的。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煬帝南巡圖

當然,歷史已經證明煬帝有錯,錯在心中不存百姓,濫用民力導致國亡。

隋煬帝首巡在江都度過了一個冬天,約有半年之久,於次年春天,即大業二年(606年)三月十六日,乘龍舟溯運河而上北返。一個多月後,進入剛剛竣工的東都洛陽城。

二巡江都,朝野皆以遼東為意

隋煬帝威服四夷,被突厥人尊為 “聖人可汗” ,威加四海,春風得意。東南各國遠夷來朝,更使他感覺光彩。此時,稱藩臣服的高昌王及西域各國使者均在京師,隋煬帝決定帶他們到錦繡江南去看看,讓他們更加心悅誠服地向天朝朝貢。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隋煬帝南巡畫作

大業六年(610年)三月,隋煬帝第二次巡幸江都。其本人這次在江都一住就是一年,但他並沒有奇情山水之間,而是公務繁忙,日夜處理國內外大事,在江南現場視事聽政。他還適時把注意力用在對南方蠻俚等少數民族的撫慰上。

在江都宮,他接見了來訪的赤土國五子,還有從海路到來的林邑、倭國、百濟等國使者。他接見了各國朝貢使者,惟獨未見高句麗使者到來。而早在公元607年隋煬帝巡遊東突厥時,巧遇高麗使者,煬帝想讓高麗王到隋朝,結果高麗王沒有答應,已經惹惱隋煬帝。於是,他在江都開始了討伐高句麗的準備,和極進行軍事部署和人力調動。煬帝在江都竭力拉攏南方籍將領。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三徵高句麗

他將名將江都人來護兒帶在身邊,賜牛酒讓他回家宴請鄉里父老,謁先人墓,並令三品以上官“並集其宅,酣飲盡日,朝野榮之”。他讓南方籍將官衣錦還鄉,炫耀功名,營造出一種南北一體的氣氛。在出徵高句麗前大肆拉攏南人,意在鞏固後方,這些做法是經過深謀遠慮的。

總之,隋煬帝在江都,圍繞著鞏固後方,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準備東征高句麗。大業七年(611年)二月,他踏上了討伐高句麗的征程。煬帝由江都御龍舟北返,沒有回到東都洛陽,而是直人剛剛開挖好的通濟渠,跨過黃河直接北上,前往地處前線的涿郡(今北京西南)。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揚州風景

公元612-614年,隋煬帝連續三次發動了高麗之徵。612年2月,煬帝渡遼水,一徵高麗,因戰線過長 糧草不足,於7月撤兵;613年4月,煬帝二徵高麗,卻因國內楊玄感起兵造反,被追撤兵;614年,煬帝三徵高麗,隋朝水軍打敗了高麗軍隊,高麗提出罷兵言和,煬市遂班師回朝。

徵高麗戰爭的無果而終,前後三次對高麗的用兵,使隋朝的國力大減,隋煬帝的政治生涯和個人生命都走向了盡頭。

絕望兩京,三巡江都

此前短短几年,隋煬帝使得大隋皇威遠播四海,這是自漢武帝以來七八百年間無人可以比擬的。但他不但沒有讓人民休養生息,反而接二連三舉辦大役,致使天下騷動。

三徵高麗,海內耗盡,無果而終。國內反叛,政治失控,邊疆不穩,朝野離心。這成為隋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隋煬帝一生榮辱的轉折點。

隋煬帝在江山岌岌可危、自感無力迴天的情況下,不得不為自己考慮後路了。他在毗陵(今常州)、會稽(今紹興)建造宮殿,為退守江南作準備。運河上的龍舟水殿已被叛將楊玄感燒燬。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揚州蜀崗江都宮遺址

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下令江都重新建造龍舟,計數千艘,建設規模大於從前,全部送往東都備用。

江都製作的龍舟送到東都,大臣宇文述帶頭諂媚,勸煬帝巡幸江都。煬帝對中原政局失去信心,也想逃避偷安一隅,他想的是萬一北方控制不住,就放棄兩京,退保江都,像六朝那樣割據江南。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煬帝三巡江都。許多美豔宮女不得隨行,她們哭泣著挽留皇帝。煬帝也自知此去無回,卻故作多情地題詩一首:“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並以詩賜宮娥。

有進諫者均被處罰甚至處死。右威衛大將軍趙才進諫,被關押數天放回。正六品的建節尉任宗上書極諫,被煬帝下令當眾杖死。臨行,又有從九品的奉信郎雀民象於建建國門上表進諫,被處斬。此後還有進諫者,均被斬。一路走,一路斬,急奔江都。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在江都宮,各地郡縣關於民變造反的奏報不斷湧來。煬帝不願聽,大臣也就不敢講真話,只講假話,因而奸佞之人得以重用。隋煬帝也自我麻醉,信之不疑。以後,凡有使者奏告實情,反而以為妄言,而遭杖責。

在各路反隋義軍中,李密的瓦崗車勢力最為強大,他發佈的反隋檄文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千古名言。據說,隋煬帝在江都風聞李密聲勢浩大,“懼留江左,不敢還都”。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揚州隋煬帝墓

隋煬帝自己也知道大廈將傾,曾引鏡自照日:“好頭顱,誰當斫之?”

煬帝移宮揚州,隨駕南下的十多萬來自關中的侍衛驍果將士,“見帝無西意,謀欲叛歸”。北方將領的反叛,使煬帝最終魂斷江都,提前結束了他殘守半壁的幻夢。

由此可見,隋煬帝來揚州不可能是看瓊花的,也不是為了來看美女的。事實上,隋煬帝的三次巡幸都是出於政治、軍事和經濟目的。

水殿龍舟事——淺析隋煬帝三下江都和隋朝的國運之關係

揚州隋煬帝蕭後墓

第一次巡幸是在隋朝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的背景下發生的。這次巡幸之所以儀仗空前盛大,主要是為了通過文化的聯絡鞏固政治的統一,順便也炫耀一下大隋功業,是一次文化性質的巡幸。

第二次巡幸是任“朝野皆以遼東為意”的背景下發生的。主要是為了讓外國使臣看看錦繡江南,撫慰南方少數民族,激勸南方諸將,提高揚州行政地位,同時準備討伐高句麗,是一次軍事性質的巡幸。

第三次巡幸是在天下大亂的背景下發生的。此時農民起義的列火已燃遍華夏大地,隋煬帝沒有選擇堅守洛陽,也沒有聽從臣屬“百姓疲勞,府藏空竭,盜賊蜂起”,應及早返回京師長安的勸諫。反而喪失了重振河山的雄心,逃亡到揚州,直至兩年後為部下所殺。

一代帝王,終歸雷塘數畝田。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

——唐·羅隱《煬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