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牛奶又在資本社會上演 為什麼利益總到不了窮人手裡

記憶裡,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便記載著這樣一件事,1929年美國大蕭條時代,由於牛奶產能過剩,農場主們寧可不降價,也要將牛奶倒掉。而在近日,美國威斯康星州也出現了大量牛奶滯銷的情況,導致不少奶農只能將多餘的牛奶倒掉。

倒牛奶又在資本社會上演 為什麼利益總到不了窮人手裡


或許在小時候,我們的腦袋中常會疑惑,為何不將這些物資送給窮人們,反而白白浪費掉,顯然是非常可惡的行為。

尤其我們在一個以不浪費糧食為榮的教育環境下,更是對這種傾倒牛奶的行為深惡痛絕。畢竟這對於資源是一種極大地浪費,同時還有許多正在捱餓的人,如果能夠得到一杯牛奶,或許就能夠活下去。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美國的牛奶生產模式與我國並不相同,在美國大多數牛奶都是採用巴氏消毒法來滅菌,雖然這種方式能夠保證牛奶的口感,但是這也導致牛奶的生產和運輸必須在全程冷鏈的狀態下進行。

但在疫情之下,由於大多數消費者都被迫宅在家中,對於牛奶的需求減少,因此往常正常提供的牛奶便會面臨供過於求的現狀。

而牛奶的保值週期相對較短,如果無法在短期內消費出去,很有可能造成牛奶的堆積,最後變質,如果想要增加保質期,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並且倉儲及運輸也需要一定的支出。

如果無法及時的運輸及交易出去,當倉儲成本及遠距離的運輸成本要大於牛奶本身,奶農們便會對比考慮,存儲本身是需要大量成本的。

並且牛奶每天都會有新鮮的產品過來,與其將倉庫交給過去儲藏的牛奶,還不如留給新鮮的牛奶,這樣一來,倒掉將成為最佳的選擇。

倒牛奶又在資本社會上演 為什麼利益總到不了窮人手裡


有人認為,那麼講這些牛奶送給其他人如何,比如那些吃不飽飯的窮人們,獲得一杯免費的牛奶,總好過將牛奶白白浪費掉。

首先,奶農們並不是邪惡的人,他們也希望能夠將牛奶便宜的賣給窮人們,畢竟這樣至少能夠挽回一些損失,或者不行的話,免費送給那些窮人們也不是不行,這樣也能當做一件善事。

但做這些事情有一個前提,即不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

奶農們出售牛奶本意上就是為了盈利,而傾倒牛奶的本意也是為了止損。如果能夠在不付出多餘成本的前提下,儘量挽回損失,或者獲得一些慈善的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但請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奶農,在疫情之下,牛奶滯銷,每天的牛奶運輸出去也是賠錢。但你是一位善良的人,如果有窮人過來希望獲得一些牛奶,想必你也很願意低價或者免費的送他一些。

但這個時候,這位窮人拿了牛奶之後,想到自己遠方的窮親戚好像正在餓肚子,因此他希望也還能快遞一份牛奶給他們的窮親戚。

當然,善良的你也這樣做了,雖然花了一些快遞費,但幫助了一位窮人使你很開心,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

但是當那位遠方的窮人收到牛奶之後,卻想著我們這個村裡的人都很貧窮,希望大家都能夠獲得一份免費的牛奶,這是你會給他們村裡的每個人都寄一份嗎。

倒牛奶又在資本社會上演 為什麼利益總到不了窮人手裡


即便善良的你還是答應了他們,這時附近的窮人們聽聞了這件事情,紛紛向你家來求助,並且也希望你能夠幫助他們的遠方親戚,這時你還會幫嗎。

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果沒有能力,甚至做了這件事情還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品質,那麼顯然就不是一件值得幹的事情了。

因此,大量的額外成本支出,讓奶農們只能選擇將大部分牛奶倒掉,而分給鄰居或者窮人們的牛奶僅佔有一小部分。

並且,即便是善心大發,將牛奶低價或者免費分發給別人,那麼當疫情結束之後,正常價格的牛奶肯定會滯銷,都會期盼著到時候牛奶肯定會送的,誰還會去買牛奶呢。

其實這種情況不止在經濟蕭條的狀態下才會發生,比如在肯德基和麥當勞的門店中,每天沒有賣出去的食物都會被扔掉,即便這些食物還是熱乎的。

倒牛奶又在資本社會上演 為什麼利益總到不了窮人手裡


他們為什麼不選擇低價處理,或者送給窮人呢,是一個道理,擔心影響到正常產品的銷售,如果知道臨近午夜,便會低價處理掉今天的多餘食物,那麼誰還會去買正常價格的食品呢。

與此同時,即便是免費贈送也會承擔一定的風險。食物畢竟是被吃進肚子中的東西,如果因為其他人吃免費贈送的食物,導致生病拉肚子,那麼商家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因此這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風險。

或許有人會認為,沒有必要傾倒食物,如牛奶可以加工成奶酪、奶粉或者其他奶製品,能夠儲藏更久的時間。

雖然想法是好的,但這些需要額外的機器,額外的人工,額外的倉儲空間,而這些都需要成本,並且還要擔憂未來是否能夠賣出去回本的風險,但是倒牛奶這個行為,是不需要成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