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經典名著了?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經典名著了?

經典文學是什麼?就是人人都能說上幾本,可是除了作者和書名,其他的,就一無所知。不禁就有人提出疑問,這些經典,現在都沒人看了?還能算經典嗎?想想也是,看也沒人看,賣又賣不動,看似唯一存在的意義就是在豆瓣,每次篩選高分書的時候,它們總是排前面。

在學生時代,可能還因為老師的要求,經常看一些《中學生必讀名著》,可是一旦出了社會,別說經典名著了,很多人就是其他正兒八經的書,也不怎麼看了。取而代之的是什麼?公眾號的內容、各種個性化推薦的新聞平臺,超過800字的內容,就看的腦仁疼

讓我說名著的名字,我也能說出很多本,可是真正畢業後看過的,卻是少之又少。狄更斯的《雙城記》看了快一半,後面因為情節推進的太慢,放棄了。《國富論》也是差不多看了三分之二,中間各種走神,就連這三分之二,也是硬啃,啃下來的。

技術總是懶人發明的,社會也是懶人推進的,能用倍速聽音頻,就不會去看文字,能通過短視頻APP看到新鮮的東西,也就不會再去看書。就連公眾號的那些文章,現在的打開率也是低的嚇人。mark一下的另一個意思,也是“我覺得還行,但是就是不想看,先留著,總有一天我會看的。”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經典名著了?

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經典名著成了架上灰呢?

爽點不夠,情節推動慢

那會寫的書,壓根就不是為了迎合商業市場,很多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也不是靠寫書掙錢,大多都有其他收入來源,或者專人養著。所以,一旦沒有了市場的壓力,那就可以完全隨心的來。

需要考慮的就是藝術性,而不是爽點;需要考慮的就是結構的創新,而不是人們看著會不會睡著。什麼叫做經典?經典就是在它的文字當中,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開創了一種新的結構和內容形式

就比如被百年孤獨,號稱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看完它,你不會覺得很滿足,只會越看越累。在裡面,一個龐大的世界,一個繁雜的人物網絡需要你的梳理,按照看網絡小說的習慣看一遍,你會覺得形同嚼蠟。

愉悅闕值的改變,讓人適應不了

為什麼從艱苦到舒適很容易,從舒適到艱苦卻再也回不去了?這是人本身的愉快機制的設定公式,在以前,能有一本小說看,能看上一場戲,就是最大的娛樂。可是,在今天在試試?幾個人還能在京劇裡感受到娛樂?

能在抖音15秒內就觸發的滿足,為什麼還要去看一句話唱半天的京劇?一個遊戲公司,有龐大的產品、用戶體驗、研發團隊,專門去設計如何讓你上癮,和更持續的感受到愉快。那那些需要自己尋找快樂的手段,比如看書,就再也滿足不了你了。

面對我們再也看不了經典名著的情況,該怎麼辦?其實,不必強求。真的,時代的發展有他的特性,陽春白雪的目標用戶,永遠都不是大多數人,能在經典名著中找到樂趣的人,永遠不會被快餐所擊敗。就像輕鬆快樂活著的人,也沒必要逼著自己去通讀經典。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看經典名著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直到某一天,自己突然在某一本書中,找到了新世界的時候,也不必抗拒,跟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哪怕和我一樣,看到一半就停了,也可以去享受這戛然而止的瞬間,等待哪天再次翻起。

可假如我就是想要看,該如何進去呢?做好計劃,強迫自己。就如同我們學生時代,給自己來個規定,一個暑假(規定時間內)必須看幾本經典,一天必須看半個小時。不用心疼書,看的時候,隨時在書上寫下感受和劃出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很多人出了社會就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和進行計劃了,其實回個頭來看下,自己以前是如何學習的,按照之前的方式來就好了。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從周邊入手。實在是進不去書中的世界,也不硬闖,現在各種學習的產品很多,解讀類的產品也很多。找一些名家的解讀名著課程,或者關於這本書的影視作品。看完這些,若是被提起了興趣,便可以很自然的拿起書,來看看本來就已經具象化的世界。

現在很多書在影視作品出來之前,是沒多少人看的,可是,一波電視劇帶火一本書的情況,不勝枚舉。影視作品畢竟受時間的限制,很多情節會被刪減,或者改編。看完電影或電視劇還意猶未盡的人,這個時候就只能靠書來完成自己心裡的滿足感了。

其實歸結到這,相比大家也明白了,現在年輕人不看經典名著,是時代的正常發展節奏,不用感嘆,或者悲哀,你想看的時候便去看,看到某處索然無味了,合起來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