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謝彥波的“泯然眾人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恆久不變的期待,我們一直期待自己的孩子是神童,是天才,是長大後的人傑與天驕。

可是,神童等於大神嗎?

神童長大後,真的比那些後知後覺的人,成就高嗎?

傷仲永的例子珠玉在前,我們對於無論是謝彥波,亦或劉碧婷的衰落,還沒有心理準備嗎?

最後,再誅心一問:神童其實就是我們理解的考神,可從考場大神,到行業領域的大神,真的可以劃等號嗎?

“神童”謝彥波的“泯然眾人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四問之後,我們應該把謝彥波這樣的天才例子,放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國情下面,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性,客觀的去看待“神童是如何練成的”,誰又是神童背後的推手?為什麼神童們卻沒有取得相應的科學地位呢?

首先,我們要更正一點,衡量科學家成就的,不應該是我們只知道的諾貝爾獎。

在題目中,提到了我們所熟知的諾貝爾獎,可能在我們印象之中,諾貝爾獎就是科學家們頂配的榮耀,無論是莫言、屠呦呦,也都是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才從領域內的大牛,成為社會層面的明星大神。

只是,科學突破常有,諾貝爾獎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在屠呦呦得獎之前,中國有過長達數十年的諾貝爾獎空白,即使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也是在國外先進的科研體系下獲得的。所以,謝彥波作為神童的代表,成為高考恢復之後,中科大的第一批少年班的天驕,並不一定是被寄予諾貝爾獎厚望的,而是在非常時代下的拔苗助長的典範。

“神童”謝彥波的“泯然眾人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謝彥波作為神童的代表,能被選進中科大少年班,是時代的需要,也不乏拔苗助長的功利性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招生。這對於中國四十年的高考,是兩個標誌性的事件。前一個,是在十年人才斷層後的篩選,後一個,是在篩選還解決不了頂尖人才缺口後的向下兼容。

1977年,蓄水十年的人才庫,報名高考500萬人,錄取23.4萬,錄取率4.5%。但這些人才,更多的是為了解決自身的溫飽和戶籍問題,對於停滯十年的經濟建設來說,依然有些杯水車薪,於是一個醞釀於高層的破格辦法呼之欲出:不拘一格,選拔天才,斷代培養,這就是中科大少年班成立的原因,也是謝彥波們被推到前臺的時代背景。

“神童”謝彥波的“泯然眾人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所謂天才與神童,只是起點高、起跑快的早熟,可無論人生還是事業,都是一場馬拉松

頂著神童的光環,謝彥波們走進了中科大少年班,在生活還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已經需要和成年的大學生們一起生活,一起競爭。要說這路子,其實也是對的,在中科大拿到研究生學歷之後,就去了美國常青藤大學實驗室,可惜與老闆關係不好,連博士學位也沒有拿到,被打回中科大,如今別說諾貝爾獎,也僅僅是中科大一位教授而已。

“神童”謝彥波的“泯然眾人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結束語:神童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天驕,可是從天驕到至尊,有很長的路要走,也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還要看平臺,看機遇,看造化,當神童的大幕落下之後,就是理性的迴歸,如今,中科大對於大學生年齡的要求是不能低於16歲,這可能也是一種教訓和總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