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慢跑的標準是什麼?

大華諸葛


一般來說,運動強度的標準以心率計算,所以慢跑的標準也可以根據心率增快的情況。


心率增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運動對心臟(循環)的負荷情況。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心率的標準不一樣的。在運動的初始階段,一般要求達到相應年齡段最大心率(脈率)的60%就可以了。如果感到比較適應,運動者本人心血管病發病風險也比較小,還可以增加到最大心率的75%。或者心率(脈率)達到180(強壯)或170(正常或較瘦)減年齡的水平。

下面這張表是不同年齡段的最大脈率和有氧鍛鍊的脈率,可以用來自行對照。

需要注意的是,這張表給出的脈率水平適用於無心血管病者或低危者,如果是心血管病患者或高危者則要適當降低,並且在運動前經過專科醫生的評估。

一般情況下,運動時達到微汗、輕微的呼吸急促即可。

適宜的運動量應當是在運動停止後,輕微的呼吸急促在4分鐘內明顯減輕,心率也在10分鐘內恢復或接近正常(平時、運動前的水平)。

一般來說,運動時,在達到相應運動強度的心(脈)率後還應該再持續20~30分鐘。一般每週運動5次為宜。但是在初始運動時,應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低強度起始,逐步增加運動量。


心血管內科侯曉平


你好,我是山水之墨白,一位跑者,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來說,慢跑有一個靠譜的標準,就是根據心率來跑步。

跑步跑多了就會發現跑快了有太多的弊端,比如無處不在的傷病,比如日漸憔悴的容顏,於是,很多人又迴歸理性,重新回到慢跑的行列中來。



當我們慢下來了以後,會發現慢跑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精神狀態會越來越好,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人也越來越年輕。從此,我們可以邊跑邊欣賞四季變換的美景了;從此,我們可以邊跑邊思考今後的瑰麗人生了。

慢跑既然有那麼多的好處,那麼,怎樣跑才算是慢跑呢?總得有一個標準吧?有的人以配速為標準,認為慢下來了就是慢跑。事實上這個方法不準確,有一些跑者雖然看似配速比較慢,但是已經屬於無氧運動了。



而比較靠譜的標準是根據跑步時的心率來確定的。

我們在跑步的時候,隨著配速的變化,心率也會發生變化。通常配速越快,心率也會越快,配速越慢,心率也會減慢。

我們每個年齡段都有適合自己的心率區間,對我們的鍛鍊效果起到積極意義的是在有氧區間。而我們跑步時要做的就是把心率控制在這一區間,也就是適合我們的慢跑心率。




而慢跑時取最大心率的60%-70%為跑者的有氧心率區間。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最大心率是200次/分鐘,那麼適合我的有氧運動區間就是:200×60%=120次/分鐘,200×70%=140次/分鐘。對於我們有跑步基礎的人可以適當酌情加5次,也就是在125次/分鐘~145次/分鐘之間。



最大心率是怎麼測出來的呢?有些人用220-年齡,這個太籠統了,會存在很大的誤差。最好是通過上坡跑來測量,找一段比較長的上坡,一口氣跑上去再走下來,再跑上去,重複三次。三次上坡跑時測得的最高心率就是我們的最大心率。

有一部分跑者會嫌邊跑邊看心率很麻煩,那麼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以邊跑邊能說出一句話為標準,雖然不太準,但是也可以作為參考。



掌握了慢跑的標準以後我們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地進行慢跑,才能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跑越遠,從而既能跑得長久,又能跑得無傷。

所以,針對題主提出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慢跑最好是根據心率來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


山水之墨白


(1)哪怕年齡相同,不同的人,他的慢跑速度也是不同的。

(2)慢跑不能用速度來衡量,慢跑的“慢”不是指絕對速度的快慢,而是對於某個特定的人來說,在他能掌控的跑步速度中,屬於慢的。

(3)慢跑是指運動強度的強弱,不是指速度的快慢

(4)慢跑必須滿足的條件有:體感輕鬆不累,呼吸均勻不喘,心率不高,跑步時間長,能夠聊天跑,談笑跑。

(5)心率可以直觀地反應跑步的強度,所以一定要給慢跑定個數字標準,只有心率。

一般把儲備心率的60%左右當作慢跑,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最大心率來計算,還要考慮靜息心率。

儲備心率 = 最高心率 - 靜息心率


運動心率 = (最高心率 - 靜息心率)* 60% + 靜息心率

(6)對於最大心率,220減去年齡的計算太武斷了。除了廣為人知的,簡單粗暴的220-年齡,其實還有很多預測年齡的公式,這些公式之間的差距本身也很大。

上圖來自pacer app,


(7)如果非要給慢跑加個速度數字的話,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根據你的能力,下圖是針對有5km,10km,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成績的人,所對應的慢跑的1km的配速時間。

圖中的恢復跑就是慢跑。

比如5km跑25分鐘的人,慢跑是每公里6分鐘45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