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快樂,因為TA無需期盼,你認為呢?

記錄魔都的幸福生活


您好,我是一個美術教師,也是七歲女孩的媽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慈母多敗兒,敗兒最可憐

我有個弟弟,由於父母重男輕女,家裡所有的好吃好用的都讓給他,我這做姐姐的宛如奴役。他幼年時候好不快活,驕橫無理。

長大後,我離家讀書,工作後開始積累工資,準備成家立業。

驕縱的弟弟大手大腳,父母開始無力應付,一屁股債。他來找我要錢,我給了兩萬多以後,開始拒絕。他很驚訝,明明小時候我什麼都必須讓給他啊。

於是,他非常痛苦,覺得我背叛了他,沒有人情味,周圍一切的人都不是好人,他不懂為什麼大家都不再以他為中心。

你說這樣的孩子可憐不?寵溺下的孩子快樂嗎?

有求必應,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父母總會滿足不了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孩子也一樣。孩子和你要玩具你給,和你要電子產品你給,和你要國外遊你給,那和你要星星月亮呢?汽車坦克呢?你給嗎?你給不了啊,挫折總會來臨,你所說的要什麼給什麼的寵溺只是相對的。

但是,把孩子的私慾喂的膨脹了,父母和孩子離痛苦的雞飛狗跳也不遠了。

好的教養能讓孩子獲得最大的快樂

事實上,人的快樂最多來自於奉獻,而不是索取。利他令人愉悅平和,充滿價值感,索取令人內心越來越貧瘠,痛苦不安。

教育孩子積極主動把控時間,做利益自己和他人的有意義事情,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獲得快樂。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謝謝。


陪寶貝一起長大


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也有期盼,一旦他的期盼沒有被滿足,他才會不快樂。

滿足期盼才能獲得滿足和快樂。怎麼滿足期盼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許能解釋這個問題。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分成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1.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性、睡眠、生理平衡、分泌。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3.歸屬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

4.尊重需求:自尊、信心、成就、尊重他人、被他人尊重。

5.自我實現: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看過這些需求後,題主可能就會明白:父母即使再寵愛孩子,也不能憑自身力量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比如性需求、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友情、愛情、自尊、成就等。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也有不同的需求,父母也不能全部滿足。比如“我爸是李剛”事件中的李X,觸犯法律後,他爸爸即使再溺愛孩子、再想保護孩子,也無能為力,因為還有社會規則和法律法規約束。不能被爸爸保護的李X ,失去了人身自由,怎麼會快樂。

既然有需求不能滿足,那麼孩子就不會獲得滿足感或快樂。

怎麼去滿足這些需求呢?孩子不僅需要父母的關愛,也要其他外部力量,如學校教育、朋友交往、身體健康素質、社會穩定、運氣等。除了這些外部原因,孩子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

孩子如果積極努力、身心健康、父母關愛、社會協助,那麼很有可能滿足大多數需求,獲得真正的快樂。

可悲的是,很多寵溺孩子的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以為滿足孩子的要求就能讓孩子快樂。殊不知,這些快樂非常短暫。而人生有太多的需求需要,父母的力量是有限的,社會的要求和挑戰是殘酷的。

這樣寵愛養大的孩子,有很多需求不能被滿足,一般不會快樂。因為他把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歸結於父母,而不是自己能改變、能努力實現的地方。

孩子的快樂就是為人父母的快樂。因為快樂與否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僅是孩子產生學習興趣的原動力,也是孩子今後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

怎麼讓孩子真正快樂起來?

1.家長明白溺愛教育的害處,並願意進行改變。

和家人一起溝通,講明溺愛孩子的危害,如孩子不能吃苦,不能忍受挫折,不能被批評,自我為中,不考慮別人。這樣的孩子12歲之前不容易顯現危害。一旦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力量。如果家長不能為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很容易採取極端手段。比如要學費不得的留學生汪某,就用刀刺傷母親發洩情緒。這樣溺愛養大的孩子,不吝於是個白眼狼。因此一定拒絕溺愛教育,全家人形成教育共識。一人教育孩子時,其他人不能阻止或干涉。否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建立家庭規則,全家人都要遵守。

以前我看過一個紀錄片《SUPPER NANNY》(超級保姆),多次提及這個方法。全家人和孩子坐在一起,首先討論自己想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氛圍中,然後大家共同制定出家庭規則,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接著執行這些規則,有功必賞,有錯必罰。獎勵牆上用數字、標識記錄,累積到一定數額可以兌換禮物或實現小願望。

懲罰用坐冷板凳方法,一旦孩子犯錯,如打架、罵人等惡性事件,家長要馬上把他送入冷板凳上。懲罰期間不允許家人和他說話,冷靜時間就是他的年齡分鐘數。一旦孩子自己逃離,架子一定堅決把他拉回板凳上,直到他完整的接受懲罰。然後家長去問孩子,感受怎麼樣?錯在哪裡?怎麼道歉?以後怎麼辦?一般孩子發現家長真的生氣了,不理會自己了,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的懲罰目的就達到了。長此以往,家庭氛圍一定大有好轉。

3.進行感恩教育,從孝敬長輩開始。

一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孩子,一般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情。因為他能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不願意浪費家庭的付出,自己也會更努力地學習去回報父母。怎麼讓孩子學會感恩?我覺得可以從孝敬長輩開始,逐漸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家長們要以身作則,自己要孝敬父母長輩,儘量照顧長輩的情緒和身體。孩子們看在眼裡,學在心理,慢慢會模仿起來。家長再進行一些愛心教育,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其實很不幸,他有父母關愛比別人幸福多了。關於感恩教育,我的文章裡也有介紹,需要的可以去關注夢中霞光

4.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孩子在商場地板上打滾,孩子爸爸全程在旁邊觀看。路人詢問原因,原來是孩子要買一個飛機模型,價錢比較貴,家長不願意購買。孩子就拿出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撒潑哭鬧,想引來眾人圍觀,讓爸爸屈服。不過事實卻是,這個孩子哭鬧近3個小時,爸爸安靜觀看或玩手機,並不理會他。最終,孩子和爸爸回家,沒有買飛機模型。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要堅定拒絕時,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如果孩子威逼利誘,家長一定要冷漠處理,不要理會孩子。孩子看到一哭二鬧不管用了,就會收起這些手段,乖乖聽話。以後遇到類似事情,孩子就會減少無理取鬧的需求了。這方面一定要所有家庭成員態度一致,爸爸一回家,奶奶立即帶孩子去買飛機模型,那爸爸的付出全都白費了。以後孩子會察言觀色,不向爸爸提要求,找奶奶就行。

5.帶孩子參與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不喜歡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要麼覺得孩子會幫倒忙,要麼覺得孩子太小不會幹活。其實家務勞動是一個參與過程,家長不要重視勞動成果。我家大寶很喜歡參與家務勞動,今年春節打掃衛生,她就用撣子掃房頂,乾的很認真。之前也讓她擦一些鞋櫃、衣櫃們之類的。因為有玩水的成分,她很樂於參與。

我也曾見過一位媽媽,她本身沒什麼文化,但是讓兩個孩子堅持洗碗,一人一週。大女兒9歲刷碗非常利索,小兒子5歲踩凳子刷碗。媽媽事後會檢查,一旦有不乾淨的地方,自己悄悄刷乾淨,並不指責孩子們。當時就覺得她好有智慧!

孩子能自己動手乾的,一定要他自己去做。家長需要的就是等待、耐心和包容,對孩子提出肯定和表揚。時間長了,孩子自然體會到自己做事的辛苦,自己照顧自己都這麼辛苦,那麼爸爸媽媽照顧更多的人,豈不是更累?有了這樣的情景遷移,這樣的孩子怎能不懂事?怎會怕吃苦?一定不會的。

總之,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也有期盼,一旦他的期盼沒有被滿足,他才會不快樂。怎麼讓孩子快樂起來,跟著上面五點去做,一定會有收穫。

我是夢中霞光,喜歡和你交流育兒話題,歡迎關注我哦!


幼兒園蝴蝶老師


實際上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快樂,因為TA無需期盼,你認為呢?我覺得的確是這樣的。其實被父母寵溺的孩子,並不是他無需期盼什麼,而是他覺得自己的任何要求可以被滿足,或者他的一些問題會被父母無條件的駁回,從而不願意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一點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愛時的心態和孩子的真實心態的衝突。

父母哪些錯誤的心態,阻礙了孩子的健康發展呢?

1.愛孩子就該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一味的滿足他,對於孩子的錯誤和缺點視而不見,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脾氣暴躁、好吃懶做,不求上進,養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很難融入社會大家庭。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未必會愛孩子。過分的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機會,當挫折和困難來臨時,很容易讓孩子一敗塗地,萎靡不振,甚至徹底喪失自信,做出傻事。

2.做為孩子就只需要認真學習,其他的事情可以讓媽媽幫忙做完

許多的媽媽都會一手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務,讓孩子缺乏應有的動手能力,不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後導致孩子不願意去做任何事情,或者出現越告訴孩子不能做的事孩子越要去做的情況。

很多事情,其實孩子並不是不會做,不願意做,而是他們沒有機會,媽媽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大膽的嘗試,只需要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指導,鼓勵孩子去獨自完成任務,讓孩子的自豪感和好奇心得到滿足。

3.孩子還小,不應該讓他知道競爭的殘酷,應該為他營造輕鬆的成長環境

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的源泉。

從小父母應該去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勇於和敢於迎接挑戰,不怕困難和挫折,告訴孩子良性競爭的意義,不論輸贏,只要認真對待了,最終就會“贏”。不然以後孩子很容易形成退縮、畏懼的心理,或者形成不正常的畸形心理,存在嫉妒、自滿和憤懣的心理。

4.選擇用獎勵的方式來讓孩子不去做某件事情

合理的獎勵方式會讓孩子朝著你預期的目標前進,而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卻會不假思索的選擇任何時候都獎勵孩子。比如告訴孩子“你不在踩水坑我就會給你獎勵。”“你不哭,我就給你買玩具等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獎勵方式,孩子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在他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他去做爸媽不願意讓他做的事情,爸媽就會滿足他的要求,給他獎勵。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獎勵孩子呢?獎勵應該在孩子還沒有做下一步動作之前就提出來,比如孩子因為你要出門不帶他而哭鬧,在這之前你就需要鼓勵孩子,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出去不帶他的原因,然後明確的表示回給孩子什麼獎勵來做為彌補。

獎勵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比如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擁抱,一本書等等,不要侷限於金錢上的獎勵。

5.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必要讓孩子吃苦

很多的家庭會擔心孩子吃苦,不願意孩子吃苦受累,不給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最後養成了孩子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心態,讓孩子缺乏剋制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愛其實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哪有不苦不累的時候,你在孩子小的時候替他掃清障礙,可是有沒有考慮孩子以後步入社會該怎麼辦呢?所以適當的讓孩子吃點苦,沒有什麼不應該和擔心的。

以上是我對於父母溺愛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