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導語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娛樂新聞,謝霆鋒和張柏芝12歲的大兒子Lucas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到和謝霆鋒相處狀態時說了一番話:

我和弟弟很少能看見他,因為他很忙,我生病了,弟弟發燒了,只有媽媽陪伴我們,我不後悔媽媽跟他分開,他配不上媽媽。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針對這件事情,謝霆鋒的經紀人也做出了回應,聲稱並不屬實,如果一個孩子真地如此評價自己的爸爸,那該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情啊!

當然娛樂新聞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只是在看到這幾句話時,我忽然想到現實中常常會看到一種現象:就是孩子越大和爸爸越疏遠,尤其是男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接下來就好好說說爸爸這個奇怪的“物種”。

✍最初孩子對爸爸是有敵意的。

孩子在胎兒期、半歲以前和媽媽幾乎是完全共生的關係,那什麼是共生呢?

從生物學上來說,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係。兩種生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賴,互惠互利。倘若分開,雙方或其中一方便無法生存。

對於孩子來說,在和媽媽共生的這段時間裡,他會認為媽媽就是他自己,沒有媽媽是萬萬不行的。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胎兒時期,寄生在媽媽體內,需要媽媽來供給營養;出生後需要媽媽母乳、換尿布、穿衣服……

在這種狀況下,爸爸彷彿是闖進這種共生關係中的“第三者”,孩子會牴觸爸爸接近自己的媽媽。

即使過了共生階段,孩子還是會特別依戀媽媽,尤其是2歲以前。

經常令家長哭笑不得的是,爸爸和媽媽牽下手、擁抱一下,孩子都會表現得很憤怒,那種狀態特別像在說:“別碰,那是我的戀人!”

沒錯,從心理學上來說,媽媽是每個人第一個愛上的人!

那麼,爸爸這個“第三者”自然就成了他的敵人。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媽媽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而爸爸的愛是“有條件”的。

懷胎10月,以及母乳餵養這麼親密的關係,再加上媽媽是照顧孩子的主力軍,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使得她們和孩子能更好的共情,隨心發散自己的母愛。

爸爸則不是這樣,他沒有像媽媽那樣與孩子共生的經歷,無法做到像媽媽那樣不加思考就給出愛。

當孩子出生時,媽媽會很激動地說:“哇,寶貝,媽媽終於和你見面了!”

而很多爸爸懷抱剛出生的孩子時都是發矇的:“這是我的孩子?”

爸爸對孩子的愛需要培養,孩子對爸爸的愛也需要時間來接受。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媽媽的愛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安全、信心、幸福,而爸爸的愛則象徵了“社會他”,即你表現好我才會給獎勵。

❈前段時間聽四川師範大學張皓教授的音頻課時,她也提到了這一點: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能給孩子起到樹立社會準則的作用。

如果孩子只有媽媽溫暖的愛,沒有爸爸“有條件”的愛,他的人格形成就會不健全,行為準則也不明確。

❈經心理學家們的研究,爸爸的作用還體現在培養孩子的品格、智力和堅韌、勇敢等方面。

美國耶魯大學就曾經過15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一個結論: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上學時的成績也會更好,進入社會後也更容易成功。

❈研究還表明,在早期成長過程中沒有享受到父愛的男孩子,認知模式會更趨於女性化。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爸爸的責任:幫助孩子心理成長從兩人階段向“俄狄浦斯階段”發展!

俄狄浦斯情結也叫戀母情結,是指人在心裡更傾向於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

“俄狄浦斯”這一名稱起源來自一個古希臘神話:忒拜城的國王受到神渝警告:他的兒子將來會給他帶來生命危險,還會威脅他的王位。國王便讓派人把兒子殺死,但那個人並沒有把他的兒子殺死,而只是丟到了野外。這個被丟棄的嬰兒叫俄狄浦斯,長大後殺死了與他起爭執的父親(此時,他並不知道殺死的是自己的父親)。後來忒拜城的人民被怪獸斯芬克斯出難題困擾,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救了這個國家。忒拜城的人民推舉俄狄浦斯為王,還娶了之前的王后(其實是他的母親)。再後來忒拜城發生了各種災難,瘟疫、饑荒什麼的,最後神渝明示說,是因為俄底浦斯殺了自己的父親還娶了自己母親。最後俄底浦斯用金鉤刺瞎了雙眼,四處流浪去了。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俄狄浦斯情結”說的就是孩子對爸爸的敵視,他想自己一個人擁有母親,而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親子關係、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最先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在他之後,也有很多人對這個現象發表了不同的觀點,其中20世紀的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的觀點從一定程度上更能受到當代社會的認同。

他認為只要父母“以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驅力需求的能力”,孩子就不會出現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結”。

簡單說來,就是當孩子總認為爸爸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插足在媽媽和他的世界裡時,是一種兩人關係中的三角關係,叫“俄狄浦斯情景”,這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很暴躁甚至有攻擊性;

爸爸需要有耐心,沒有敵意的回應孩子,讓孩子知道爸爸是愛他的;媽媽則不要去縱容孩子,慢慢地就會形成正常的“俄狄浦斯階段”,即三人關係。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一般3-5歲時,孩子的心理應該就會從母嬰的二人階段向三人階段發展:

❈孩子到了性蕾期;

❈孩子需要認識並接受爸爸、媽媽是夫妻這種關係,並形成正常的孩子+母親+父親的三人關係。

❈孩子形成自我意識、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其實“俄狄浦斯情結”存在於人的一生中,孩子長大後會面臨很多“愛恨情仇”相交融的情景,非常類似“父親、母親、孩子”這種三角關係。

如果孩子兒時的“俄狄浦斯情結”處理得很好,那麼就獲得了良好的情緒、道德等經驗,有非常好的自我認同,長大好就會有保持三角關係穩定的能力。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請爸爸努力地融入進孩子和媽媽的圈子裡來,形成穩固地三角關係。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例子:

❈爸爸只喜歡孩子笑和睡著的時候,只要孩子一哭就推給媽媽。

❈爸爸回家就躺到沙發上看手機,只要孩子別過來打擾他就是乖、聽話的表現。

爸爸們在外奔波的辛苦可以理解,但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要,希望更多的爸爸們能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前面我們說了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和媽媽不一樣的作用,還需要爸爸幫孩子形成正常的“俄底浦斯情結”。

那麼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從和母親的“兩人階段”走出來,順利進入健康、良好的“俄底浦斯階段”呢?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兩方面,首先需要爸爸的努力,另外也需要媽媽的幫忙。

一、爸爸常回家照看孩子,努力做好“第三者”的工作。

1、在嬰兒期時,爸爸多抱抱孩子,讓他熟悉你的臉、你的味道;給孩子換換紙尿褲、沖沖奶粉、穿穿衣服,讓他知道除了媽媽還有爸爸幫他做這些事。

2、“玩”是增進和孩子感情最便捷有效的途徑,陪孩子玩一玩、看看繪本吧。

3、好好愛自己的妻子。

爸爸也許不必在生活細節上更多的照顧孩子,爸爸為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愛好他的母親。——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二、媽媽要幫助爸爸改善和孩子的關係。

1、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爸爸,夫妻之間的矛盾儘量別在孩子面前展現。

2、不要總在孩子的面前說爸爸的不好。

《中國式的情與愛》中提到,在中國家庭裡兒子和媽媽的關係好於爸爸;女兒也會在媽媽常年控訴爸爸的不好後,遠離爸爸。這種狀態只會造成家庭關係的不和諧、親子關係的扭曲。

3、不要和孩子形成統一戰線來抵抗爸爸,而應該是夫妻站在一條線上。

媽媽們千萬不要覺得這是一種勝利,從孩子心理健康發展來看,對孩子以後的婚姻觀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父愛“有條件”但很重要,孩子的“戀母情結”需要爸爸來打破

孩子需要一步步接近社交狀態,而爸爸就是打破他和媽媽“二人世界”的排頭兵,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

如果跨過爸爸+媽媽+孩子這樣的“三人階段”,直接進入到社交狀態,孩子往往會不適應,甚至抵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