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你是怎么认识瑞幸的?张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是从未原价购买过瑞幸咖啡。

这次被美国著名做空机构浑水公司爆出财务数据和运营数据作假,瑞幸也承认了作假事实,在29亿的营业收入中,涉嫌伪造交易22亿元。消息公布后,瑞幸咖啡开盘后暴跌81%,创历史新低,6度触发熔断,市值瞬间蒸发逾300亿元。

而没想到喝了这么久的折扣咖啡,如今陷入“造假门”,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成为了不少商界人士的研究案例。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瑞幸创始人钱治亚是原神州租车COO,董事长陆正耀是神州系的掌门人,董事兼COO刘剑原神州租车收益管理负责人,其他几位高管均来自神州租车体系。瑞幸咖啡可谓是出生显赫啊!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当年的神州租车采用重资模式,车辆规模是全国老大,市场份额占比到达了31.2%,根据招股书显示,融资所得款项的65%都是用于采购新车。这种大规模高效率占据市场的手法,加上重资的广告宣传和补贴,让陆正耀出行版图,从神州租车,扩展为覆盖汽车全产业链的“神州系”。

看到陆正耀神州系的打法,突然明白了,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敢情陆正耀是同一个模式用在了瑞幸身上啊。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有钱任性,但是钱也不是这样玩的。

瑞幸的大手笔补贴,确实吸引了很多客户,但是,从瑞幸的招股书显示看,18年净亏损16.19亿元,19年净亏损5.52亿元。基本上是买一杯赔两杯的水平。多大的家业敢这样玩,不亏那就奇怪了。

从瑞幸承认造假事实,然后公开道歉,再接着又玩保险理赔,这件事到此为止了吗?这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吧。

资本主义的羊毛也不是那么容易薅的,看看之前美股财务造假的公司是何种结局。美股中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务造假案非安然公司莫属,他曾是世界上最大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500强第七名,还被连续6年评为“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但安然却虚构利润,借入高额债务来维持商业创新和高速增长这一假象,最后无法自圆其说。美国证监会罚款5亿美元,股票停止交易,公司破产,相关的其他机构收到了灭顶之灾。而投资者通过诉讼获得了71.4亿美元赔偿金。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就问你可不可怕,财务造假事不可小,瑞幸得做好赔掉底裤的准备啊!

到这一步,瑞幸可能也是使出最后一招了,甩锅保险公司,申请理赔董责险。但人家明确规定,赔偿范围不包括:被保险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履行公司管理职责过程中,恶意、违背忠诚义务、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虚假或误导性陈述、违反法律的行为。

你这个情况,保险公司可不背锅哦!

据悉,美国第一批投资诉讼者已经集结,中国也有部分投资者已经组团,瑞幸这次免不了一场巨额赔款。

瑞幸“造假门”事件,有种玩火自焚的节奏了。

要说瑞幸走到今天这一步,归根结底是他的商业模式跑偏了。想要打赢星巴克,成为本土明星,却也在一开始的理想态就出现了偏离。在瑞幸的发展模式中,可能对自身的定位有所误解。

第一,想要效仿“大师咖啡”,却成了资本催熟下的“快咖啡”。

瑞幸想要学习星巴克,打着“大师咖啡”的旗号,要想与其他品牌产生差异化,就连公众号模式也是模仿星巴克风格。但是星巴克彻彻底底营造的是一种咖啡文化,高端品牌。而大部分瑞幸咖啡的实体门店简单摆了几张木桌木椅,让客户没有丝毫愿意停留想要感受咖啡文化的氛围,取餐顾客大部分是即取即走,更大程度上都类似于其“线下取货点”,已经演变为一家咖啡外卖店了。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第二,本末倒置的烧钱模式

可能是因为瑞幸董事、创始人及高层等人物都是来自神州系,对瑞幸的打法采用了网约车攻占市场的打法——烧钱营销。

用大量持久的价格补贴快速攻占市场,然后快速上市。而瑞幸可能忘了,咖啡是一个产品,而非平台。对一个产品来说,并不是靠烧钱攻占用户内心的。今天你补贴了,我可能会不在乎口味而消费一杯咖啡,但明天你停止补贴了,我可能会消费口感更好的星巴克。

说实话,瑞幸咖啡这个品牌在你心里的标签除了便宜、折扣,还有其他属于自己的文化吗?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第三,错误的“新零售”模式

如罗胖说:“新零售之战的本质,是一场效率的战争。”

可能在瑞幸看来,它疯狂的线下门店模式+线下门店自提+外卖模

式,就是新零售的效率之战。但是瑞幸可能忘了他们获客的渠道只是通过铺天盖地的传统广告和补贴。

这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呢?带来的可能就是因为便宜而暂时买单。而对于咖啡的消费场景呢,瑞幸并没有。比如拼团、福袋、成长咖啡、万能咖啡等一系列社交技能,具有自我造血流量的技能,并不是直接拿钱简单的去砸市场。这些瑞幸都没有。

所以,瑞幸在“新零售”上的打法,似乎也有误解,导致了瑞幸整体上看上去有点四不像。说低端,咖啡豆也选用了上好品质;说高端,瑞幸的门店却像是一个咖啡便利店。

瑞幸“造假门”背后的故事,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说实话,瑞幸模式下的客户黏度并不高,用价格战引流的大批客户,可能并不是因为是瑞幸品牌而买单,如果瑞幸咖啡有朝一日变回原价,客户量一定会大量减少。

所以,陆正耀对瑞幸咖啡采用的烧钱占据市场的模式,就如之前火爆的O2O,共享单车之类,看似耀眼的数据,背后却是空洞的肉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