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一则公告千层浪

4月2日,瑞幸发布一则公告,大意是经过特别委员会的调查发现,公司COO刘剑及团队涉嫌财务造假,从2019年2季度到4季度,虚构交易总额高达22亿人民币。这则公告顿时把整个资本圈炸开了锅,要知道瑞幸不久前还热手打脸浑水。

事情追溯到1月31日,浑水发布了一则由神秘机构(匿名提交,有推测认为是雪湖资本)提供的做空报告,报告显示,该调研动员了92名全职员工、1418名兼职员工,覆盖全国38个城市的620家瑞幸咖啡门店,持续监督记录了981个开店日,录下11260小时的视频,收集了25843张顾客收据,核心指向瑞幸通过取餐号跳号、虚增广告收入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但是,瑞幸随即否认浑水所有指控,从媒体看,此事仿佛不了了之,然后就到了4月2日的“万万没想到”。

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浑水做空报告》截图

真是“一石掀起千层浪”。瑞幸的这则公告,直接导致的是瑞幸股市暴跌,当日盘前跌幅超过80%,盘中六次暂停交易;同时,瑞幸咖啡史无前例地遭遇如OFO般的用户挤兑,出现回光返照般的抢购盛况。间接导致的,是所有合作方的利益受损,以瑞幸为大客户的供应商们开始担心回款问题,而国内与瑞幸达成战略合作的分众传媒、哈尔斯等企业股价亦深受牵连,伊利与瑞幸联名推出的咖啡酸奶前日晚才在罗永浩直播上被安利,消息一出即刻下架官方旗舰店。再大范围的影响,是整个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信用受损,美股中概股的全线下跌、美国政客借势煽动对中国企业赴美融资的敌意,均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蒙上阴影。

此刻,造假事情还在调查证实中,真相究竟如何、最后能激起多少浪花尚不得而知,但能确定的是,瑞幸咖啡从神话到被拉下神坛的这段故事,将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次关键事件,其中启示一定会比现在感知到的更为深远。

咖啡、速度与激情

记得公告发布当天,一个朋友发信息说“瑞幸果然出事了。”话语中用到“果然”,也一定程度说明大众对这段“瑞幸神话”的态度——惊奇,不解,还有猜疑

据工商信息显示,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但团队曾表示,此前神州内部已经琢磨了三年,从2016年开始,创始团队就不断细化、推演沙盘,期间去加拿大考察了两周,颇受“提姆霍顿”品牌启发,而后以“三高”(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捷性)为定位的瑞幸咖啡诞生。同年10月起,瑞幸咖啡用于前期测试的三家门店(总部大堂、银河SOHO、望京SOHO)相继开业,随后成长如有神助。2018年12月,门店总数量达到2000家,2019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码LK),总市值达47.4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快IPO。截止2019年底,直营门店数达到4507家,超过星巴克,同时,累计交易客户数超过4000万。

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瑞幸成长关键事件

整个故事以咖啡新零售为载体,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速度极快、势如破竹,从第一家店到第4000家店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从成立到登陆纳斯达克不到20个月,创始团队也随之迅速扩张为上万人的大型组织;反观传统的咖啡巨头星巴克,1999年进入大陆市场开出第一家店,到2020年1月,中国区的门店数量不过4000家出头,而从1971年创立直到1992年上市纳斯达克,用了整整21年。二是煽动面极大,瑞幸的新模式概念如同鲶鱼般搅动了整个传统商业认知。不可否认,瑞幸舍得向营销端投钱,请各大明星作代言,电梯间轮番轰炸“小蓝杯”,无不是大手笔;再者,瑞幸擅于营销,碰瓷、炒概念、制造话题,不仅是对用户,还有投资人、企业家、媒体甚至商业研究学者,以至于很少有企业如瑞幸一样从成长之初就吸引各方的关注度。

作为瓜友,不禁会问,这一切为什么发生?

为什么出发

要探索这一系列故事的发生,需要理解瑞幸为什么要做咖啡。作为成立不过3年的企业,瑞幸的成长意图很大程度取决于创始团队。而这个团队之于瑞幸有两个层面,

一层是以CEO钱治亚为中心的经营团队,另一层是以陆正耀为中心的神州系团队。从两件事可推测后者占据更大的影响力,一是瑞幸项目的孵化在神州内部完成,包括钱治亚在内的经营团队均从神州系脱离出来;二是从上市公开的股权安排来看,即使抛开钱治亚16.6%的股份,被誉为“铁三角”的陆正耀、黎辉、刘二海掌握着超过40%的股份。再从两个层面的核心人物看瑞幸的出发意图。

对于“为什么创办瑞幸咖啡”,钱治亚曾在受访中表示自己是咖啡的重度爱好者,认为中国咖啡市场潜力巨大,但因为国内的咖啡价格太贵、购买不方便,咖啡的消费习惯始终未能普及。而瑞幸的诞生,也是为了抓住这一机会。另外,她也通过媒体反复强调瑞幸咖啡的愿景“从咖啡开始,让瑞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显得官方,但个人宁愿相信她对咖啡本身还是有情怀的,否则瑞幸咖啡整体呈现的有序背后如此繁复的经营管理体系,若仅为资本套现难以安心深入其中。但是,造假背后,这份情怀占有多大份量,难以推断。

而更为核心的人物陆正耀身上,能看到的咖啡情怀显得寥寥。2005年,陆正耀创办的UAA(联合汽车俱乐部),并随后转型成为神州租车,后者于2014年完成香港上市,据浑水的做空报告,陆正耀曾和同一批关系密切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从神州租车套现16亿美元,而少数股东损失惨重。2016年,神州专车的运营主体公司神州优车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全球专车第一股。2019年,带领瑞幸咖啡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世界范围内从公司成立到IPO最快的公司。如果瑞幸没有出现这个事件,陆正耀可能正在推动宝沃汽车的资本之路,据媒体报道,这次的故事,是重新定义汽车新零售,将传统销售模式由重变轻。从这些经历依稀可以看出,他的商业风格是

砸钱、快速、疯狂营销,再利用好故事提升估值、加快融资、实现变现。对于瑞幸,他感兴趣的似乎也不是咖啡本身,而是咖啡能承载的好故事

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陆正耀

这番较量中,资本经营的短期意图与企业经营的长期诉求,哪股力量占了上风?从这次造假事件来看,大概率是前者。

再看瑞幸模式

从意图出发,再回过头看近两年近乎被“神化”的瑞幸模式。目标是什么?瑞幸的表述大多与规模有关,一是在2019年的“瑞幸咖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钱治亚宣布将在2021年底建成1万家店的战略目标,要知道当时的瑞幸门店数量不过2000多家;二是陆正耀曾表达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创业的核心要素是“与时间赛跑,尽快把规模做出来”

如何快速做大规模?先看传统咖啡品牌星巴克,其面对相对商务、中产的消费人群,主张“第三空间”,即为用户提供区别于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之外的休闲消费、社交的空间,用户消费以“堂食”为主,并利用社交价值形成用户粘性。如此,星巴克门店选址繁华商区的头部位置,固定成本高、咖啡价格相对较高,能覆盖的用户群体有限,进而限制了“第三空间”的扩张速度。

要解决扩张天花板的问题,瑞幸提出“无限场景”,即不受限于“第三空间”的覆盖范围,面向大众消费者提供平价咖啡,开设不同类型的门店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场景需求,有满足用户线下社交需求的旗舰店(Elite)和悠享店(Relax),也有快速自提、服务商务人群的快取店(Pickup),还有满足客户外送需求的外卖厨房店(Kitchen)。如此一来,瑞幸一方面通过降低开店门槛、提升受众覆盖面,另一方面与传统咖啡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但是,即使固定成本降低,也面临如何快速扩张中确保收入可期、何时实现盈亏平衡的问题,瑞幸就此给出了两个故事,

一是前期利用资本补贴获取、留存用户,增强消费粘性后再实现盈利;二是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提升获客效率、降低成本,这也一度被众多新零售概念传道者奉为经典案例。

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瑞幸的“无限场景”

想想总是美好的,问题在于,故事是否能长期讲下去,取决于三个基本的商业假设:中国有足够多的咖啡消费群体可供支撑瑞幸的快速扩张,用户愿意在众多咖啡饮用方式中选择瑞幸,被价格被贴吸引而来的用户愿意为品牌承担溢价而留下来。

其中有一个不成立,如瑞幸这样的开店速度,财务的窟窿只会被迅速放大,进而需要更多的资本来填充。据如今瑞幸造假的事件看来,假设并没能如愿成立,而浑水的做空报告中也对这些假设的可行性一一推翻。如此局面,大概也导致了瑞幸造假背后的两难——如若实诚戳破,资本故事破灭,没有新的柴木,公司陷入危机;如果遮挡一时,或许能以时间换空间,找到回生之道,只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咬咬牙之后,后者被选中、并将瑞幸推到现在的浪尖。

谁的选择

但是谁做出的这个选择,仍是瑞幸公告中极富争议的地方——公告将责任全部推给刘剑以及直接向他汇报的几名员工。看瑞幸高管团队在公告后的反应,陆正耀次日发圈“今日更要元气满满!小伙伴加油”,今日又发圈称“非常自责”,CMO朋友圈“资本的事我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问大家也别问我”,种种态度,即使有歉意,似乎也并未将自己置身事中。难道刘剑团队真是整个事件的主谋?

瑞幸,只是一场资本游戏?

瑞幸团队的敲钟时刻

据浑水的报告,瑞幸财务造假方法,涉及通过取餐码跳号(CTO)等手法虚增销量、人为提升商品净售价、夸大广告支出等,要完成这些过程,一是需要公司内部营销、财务等核心职能的鼎力配合,二是要顺利躲过审计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合规审查。假使刘剑及团队应该背这个锅,倒推三个关键的问题:有没有造假的机会?动机是什么?有无能力?

那么,作为COO,有造假的机会吗?先回到COO的工作权责。《瑞幸闪电战》的作者沈帅波曾问起COO刘剑的工作职责,刘剑是这样回答的:“简单来说,与收入、成本相关的所有事务我都要管……当然,每一块由副总裁负责具体的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可以放任不管。我要监控所有部门运行的指标,包括效率指标、财务指标。至于具体怎么做,各个副总裁自己说了算,他们也可以不听我的,但是每一个部门的最终结果和指标都归我管。”简言之,COO主抓战略落地,包括战略分解、公司总体绩效监控、推动关键任务的完成,更偏向于对战略落地过程的监控与协调,但并

无权力直接干预其他部门的业务开展、人事任免、财务收支等。如果高管团队其他CXO职位并非虚设、公司有基本的内控体系,COO的团队要完成造假的机会微乎其乎。

当然,不排除有哪怕0.01%的机会也有勇敢者愿意挑战。但是,刘剑有没有造假的动机?根据2019年的招股说明书,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刘剑。其一,年轻有为,上市当年仅36岁,未来无限可能;其二,毕业后不久即加入神州,至今已随神州系10余年,受到重点栽培;其三,刘剑在2019年购股计划中被分配了47408股认股权,行使价为每股0.1美元,授予日期为2019年1月18日,十年后到期。试想,一个身居COO的瑞幸高管,为了几万股的潜在利益,背叛跟随十多年的团队,甘于放弃未来无限可能的大好前程。虽说人性总会让人意想不到,但这个画面,容我还是难以脑补。

最后就是能力了,刘剑与团队要完成这一套,既要与公司众多老江湖斗智斗勇,还要精通从业务、技术、财务到资本的全过程。从招股书上的履历看,瑞幸COO之前,刘剑担任过神州优车的董事、收益管理主管,不知道经过多大程度的锤炼,但是否能带领团队完成这一整套动作,实不好论断。

如此看来,如果COO真该背锅,就如网友所言:“这是个不为名利、奋不顾身的感人故事。”如果COO不是主谋,那么,真相是什么?这也是随着调查深入让人好奇的部分,虽然媒体已有觉得显而易见的猜测,但其中复杂性很可能超出预期。

一点感想

咖啡故事并未结束,接下来的瑞幸会发生什么,近日的媒体已是众说纷纭;而对要继续在商业世界打拼的我们,重要的不是预测接下来的发生,而是从发生的故事中悟到些许启示。就个人而言,感想颇多,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一二。

瑞幸失败不代表咖啡失败。瑞幸的自爆只能说明价值偏离的可恨、过速扩张模式的不足,但并不能否认咖啡市场的增长机会。本人近两年才成为每天一杯咖啡的重度用户,养成习惯花了些时间,但戒掉已不可能;即使瑞幸事发,身边仍有朋友担心喝不到瑞幸的现磨咖啡。用户是在的,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大的决心。无论瑞幸怎么样,相信这番探索将为未来的咖啡创业者带来不少价值。

“中国资本市场就缺浑水。”这句话摘自马光远的微博,觉得很好——中国资本市场需要鲶鱼,需要做空机构。相比美国,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太多漏洞,以致这次事件招致网友调侃“在国内造假没事,别去美国”,暴露不少尴尬。时有暴雷的上市公司财报、大股东变换手法套现减持,玩法多种多样,其中性质与造假无异,无论作为监管机构或是股民,要展开深度调查谈何容易。而做空作为市场机制,反而能促使做空机构承担上市公司监查执行员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帮助市场淘汰劣质造假公司、降低股民的投资风险。

比好故事更重要的,是做好企业。这些年接触不少资本行家,读过很多关于投资的畅销书,其中不乏教育创业者如何讲故事、如何通过故事把企业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将迎合资本的故事重要性提升至高于企业本身的价值经营,逐本求末的事件屡屡发生。对此,我更相信,真正对企业有帮助的投资人不会是只会听故事的傻子,真正做事业的企业家也不会将资本置于事业之上。这个社会不缺故事,但缺把故事变成现实、能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家。


《瑞幸历史财报、公告》

《瑞幸官方网站》

《浑水89页做空报告》

《瑞幸闪电战》,沈帅波

《咖啡新零售:第四次咖啡革命》,场景实验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