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秦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秦國在春秋時期屬於附庸,因為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勞,把岐山以西的土地也送給了秦國,秦國因此成為諸侯國。到秦穆公時期,雖然稱霸西戎,但是秦穆公一死,秦國就陷入了動亂,歷經幾代人都無法跨出函谷關。

戰國七雄: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秦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秦穆公

進入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秦國少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但是緊隨其後的魏國卻悄然崛起了。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變法率先強大起來,他任用吳起佔領了秦國河西的土地。魏武侯在位期間,秦惠公出兵50萬攻打魏國的陰晉,結果被吳起的五萬魏武卒按在地上摩擦。直到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即位以後,秦國才迎來歷史性的一刻。

秦孝公是戰國初期最具魄力的一位君主,即位以後,廣施德惠,招募天下英才,併發布求賢令:“賓客群臣中有能獻出奇計強大秦國的,我將封他高官,賜封他土地。”在秦孝公的領導下,力圖將秦國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

商鞅聽說秦孝公招賢納士,來到了秦國,在景監的引薦下,見到了秦孝公。商鞅三次見秦孝公,最後一次打動了秦孝公,兩人屈膝長談,接連談了好幾天都不覺得厭煩。秦孝公任用商鞅後,商鞅想變革秦國的制度,秦孝公怕天下人議論自己,猶豫不決。

商鞅為了說服眾人,唇槍舌劍在秦國進行了一次辯論會,他說:

“行為猶豫不決,不能名揚天下,辦事猶豫不決,不能建立功業。聖人如果能讓國家富強就不必沿用舊法。如果能使人民得利,就不必遵循舊禮制。”商鞅的意思是,做大事不能猶豫不決。舊制度不好,就必須打破。

戰國七雄: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秦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商鞅變法

老臣甘龍說:“依照民俗施教不費力就可成功,沿襲舊法治理國家官吏習慣百姓安定。”甘龍的意思是,墨守成規,走前人的老路不會出差錯。

商鞅反駁道:“平常人安於舊的習俗,讀書人拘泥於書本知識。讓這兩種人做官,墨守成規可以,但不能與他們討論成法之外的事。”秦國的制度已經沿用了千年,人民依舊很窮。其實,秦國老陳墨守成規還不知道,戰國是列強並列的時代,老思想舊制度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目光短淺的人還是沒有看到危機,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所以,他繼續反駁道:“明智的人制定法度,愚笨的人被法度制約;賢明的人更新禮制,平常的人被禮制所約束。”

杜摯說道:“利益不到一百倍,不能變更法度;功效不到十倍,不能變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沒有差錯。”

戰國七雄:從商鞅變法,到統一六國,秦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秦國士兵

商鞅又進行了反駁道:“商、湯、周武王不遵循成法而稱王天下,夏桀殷紂不更換舊禮而自取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可非難,而遵循舊禮的人不值得推重。”商鞅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知道魏國的強大,是經過李悝變法的結果。要想國家強大,必須拋棄舊制度,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行。當然,秦孝公也是一個很謹慎的人,經過辯論堅定了他變法的決心。於是力排眾議任用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強國。

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是法家治國,尤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墾荒。軍事上,頒佈按軍功行賞的二十等爵制度,秦國徹底的改頭換面。商鞅的改革讓秦國很快強大,但是秦孝公去世以後,商鞅失去了靠山。新即位的國君很快將其殺死,並車裂。不過,商鞅去世以後,商鞅的改革措施被保留下來。

從商鞅被殺來看,國家的興衰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墨守成規也是不可取的。時代不同,制度也要因勢利導,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秦國在統一六國之前,商鞅頒佈的制度適合秦國。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卻沒有改變秦朝的舊制度,只能說,秦朝的興亡又差了一個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