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過低配的人生》|拼命向上生長

年輕的你,也許你才剛剛出校門,也許你才剛入職場,這時的你很迷茫,物質並不豐裕,沒關係,只要精神上不貧瘠就好了。

你討厭廣種薄收,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工作,每天彷彿有做不完的事情,你天天加班,甚至週末也不休息,但是發現薪水總是上不去,也總得不到領導的認可,你想改變,但是不知道怎麼下手。

你不想過低配的人生,不想每天重複地做繁瑣的工作卻沒有長進,不想在一眼可以望到頭的崗位上耗費一生,你發現自己不知道如何與同事相處,這麼多的煩惱讓你變得不開心,但是你卻無法疏通自己,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

別急,每個年輕人在成長的路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煩惱,作者霧滿攔江在書中《我不過低配的人生》敞開心扉,嬉笑怒罵,暢談人生,為當下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獨到的看問題的角度,給予他們在做事方法、處世技巧、情緒管理等方面更多的開解和啟悟,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幫助他們在這個複雜而充滿殘酷競爭的世界裡,更好地破局,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今天我給大家解讀這本書,本書約20萬字。

作者霧滿攔江是知名作家、“心學講武堂”創始人霧滿攔江再續新媒體閱讀神話。微信公眾號“霧滿攔江”粉絲超過300W,單篇平均閱讀量10W+ 。超過百萬次讚賞,3億次點贊,千萬人從中汲取人生智慧。

本書講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突破思維障礙與邊界,讓自己強大起來;

第二個重點是想當然是靠不住的,還是要思考;

第三個重點是努力,為了矯正性格上的缺陷。

一、突破思維障礙與邊界,讓自己強大起來

有一篇文章《你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說到:我們現在的決定,其實都是被過去綁架。我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和對世界的認知,就像一個思想的牢籠,形成一套固定的思維定式。

而傅盛也說過:人的最大壁壘,在自己腦子裡。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

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僱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那之後呢?漁夫問。

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再之後呢?

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然後呢?

然後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其實,這個故事後面還有內容,那就是富翁的生活更加自由,而且可以選擇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渡假,而漁夫只能在這個海濱裡生活。

所以富翁和漁夫的區別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那麼如何打通思維障礙呢?作者認為首先要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每個人可以變得更好。

海倫凱勒年幼的時候因為發燒把眼睛燒瞎了,耳朵也燒聾了。從那以後,對她來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和寂靜。而海倫凱勒的脾氣也因此變得很暴躁,連她的父母都拿她沒辦法,不知道如何改變一個殘疾人的人生。

而在1887年的一天,家裡請來了一位老師—安妮·莎莉文小姐,她認為海倫凱勒是可以被改變的,她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和人生。於是海倫·凱勒還從莎莉文老師那裡學會了認字,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陸續學懂了鮮花、水、太陽等,並認為愛就是那溫暖的陽光。其後再教導海倫用手指點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禮儀。在莎莉文小姐精心地指導下,凱勒的信心一天天增長起來,後來,她給自己安排了緊湊的學習計劃。因為她有一個信念: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在長期的堅持下,海倫凱勒憑藉堅定的毅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完成了眾多鉅著,其中有一本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而她的一生也在為殘疾人事業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美國《時代週刊》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10大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身體上有缺陷,但是也要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比現在更好,而不是處在困境中一味消沉。

我們再不幸,有海倫凱勒那麼不幸嗎,所以停止抱怨吧,對自己樹立信心,那就是可以改變不幸,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二、想當然是靠不住的,還是要思考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思考的人,一般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1.不思考的人追求確定性;

2.不思考的人多是暴力的信奉者。

章子怡在電影《無問東西》飾演的王敏佳,由於為老師出頭而被一群自認為正義的群眾批鬥,也因此陷入被眾人唾罵的深淵,甚至險些被奪走了生命,被迫害至毀容。

而這些群眾只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但其實沒有思考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傷害。

不思考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思考卻可以給你的生活、工作帶來益處。

在工作中,很多人對助理這個崗位不感冒,有些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這份工作就是打雜的,僅僅是處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另外一些人會把這個職位當成公司的最強資源擁有者來對待。

比如我的一個同學,他剛進入職場時,就是做瑣碎的工作,比如端茶、倒水、打印資料等,很多人做這些都不耐煩,認為有點“大材小用”。而他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做這些小事也是可以學到東西的,所以他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比如統計出勤這樣簡單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從中還推測出公司的業績情況,並在統計表格中發現了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東西,而且瞭解了公司的運作模式及執行流程。他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讓他順利地通過實習期,還讓他在以後的工作中學到更多,並且因為做事認真,讓他得到了上司的讚賞,很快就上升到了管理層的位置。

在職場中,雖然助理每天的工作很瑣碎,但我的同學把他做的事情都深入思考,想想能不能做得更好,更有效率,得到了其他人難以看到的“用處”,這就是區別。

我的同事小李有一段經歷。24歲那年,他從重點院校畢業,開始融資100萬元創立公司。小李當時雄心勃勃,認為憑他的聰明才智,創業成功是遲早的事情。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小李的公司在半年內仍然沒有盈利,沒有接到一個訂單,還欠下了鉅額債務。小李沒有辦法,只能關閉公司。他開始反思自己,想想哪些地方出問題了,為什麼別人創業成功,自己卻失敗了。

小李苦苦思索了一個月,仍然沒有結果。而且銀行、投資人不斷地打電話向他催債,甚至曾經他連房租費都付不起了。所以這時他決定休整。

小李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借了一些錢,補上了投資人的部分虧損,然後來到了一個小縣城。在那裡,他斷絕了和外面的一切聯繫,每天到竹林裡走一走,走累了就停下來閱讀、思考、寫作。這樣的日子雖然很孤單,他也曾想念大城市的車水馬龍和繁華,曾經數次想回去,但他還是忍住了。一年之後,他才悄悄地回到了他創業的地方。這個時候的小李,變得更加成熟、理性。

他說:“我從孤獨中走出來,感覺放下了一切,非常釋然。”

後來,他再次創業,獲得了成功。而這個正是因為那段孤獨、煎熬的時光塑造了他。

即使失敗了,也不應該灰心,我們要思考失敗的原因,在思考中成長,在成長中昇華。

三、努力,為了矯正性格上的缺陷

有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也知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所以我們要一生向完人而努力,讓自己越來越接近完美。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先生有一段演講。他說:有一個人,在大學時期,沒參加過一次學生活動,沒和女生說過一句話,沒拉過女生的手,沒交過女朋友。

為啥呢?因為這個人很膽小,內向。

俞敏洪先生說:而這個人,就是我。

所以俞敏洪先生大學的時候是很內向和膽小的。

而後來我們眼中如此成功的他是怎麼改變的呢?

俞敏洪先生說:他從北大辭職後,不再教書,而是選擇自己開學辦班。所以他走在校園裡打廣告,但是他心裡很害怕。

俞敏洪先生的經歷是說明一個人邁出了那看似很難的一步,就會迎來命運的轉機,從而有不一樣的人生。

每個人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不是絕對化的。

人每一天都在成長,內向的人可以突破自我,脾氣暴躁的人也會變得溫和,過於膽大的人也會學著收斂。所以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不完善之處,然後開始行動,內向型的人可以努力結交新朋友,外向型的人可以試著坐下來安靜地做好一件事,相信自己能行。

誠如俞敏洪先生所言:我這麼內向的人都能成就一番事業,你為什麼不能呢?

說到這裡,今天的內容就聊的差不多,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分享的內容。

首先我們說到了突破思維障礙與邊界,讓自己強大起來;

其次我們說到的是想當然是靠不住的,還是要思考;

最後我們說到努力,為了矯正性格上的缺陷。

希望我們都能遠離低配的人生,兩腳不離大地,拼命向上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