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集中入局醫療 真能挖出下一座金礦?

需求決定供給。

新冠肺炎爆發,導致全國乃至全球出現醫療用品緊缺的情況。與此同時,催生了大量線上醫療需求,百度、京東等眾多互聯網公司入局,試水醫療用品行業,加碼“互聯網+醫療”。

雖然大健康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互聯網醫療是機遇,但在這股浪潮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競爭對手過多,後發力的一些互聯網公司要想分一杯羹並不容易。

在廣大的需求之下,醫療行業或將成為互聯網公司們下一個重要的戰場。

疫情之下,互聯網公司紛紛加碼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在線醫療推向了風口。自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都進入“封城”狀態,線下醫療診所渠道大多數被切斷,幾乎陷入癱瘓狀態,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對於一些身患疾病卻又無法線下就診的患者來說,線上醫療平臺成為了他們的“救命稻草”。疫情期間,線上醫療大爆發,問診數據的激增,不能出門的人們紛紛尋求線上途徑來解燃眉之急。

疫情發生後,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的線上問診量激增。2020年春節期間,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同比漲幅高達31.28%。

疫情期間,39健康網、丁香園、平安好醫生等多家在線醫療平臺為患者提供問診,各大在線問診平臺迎來流量高峰。39健康網網站每天的訪問量都在百萬級別,疫情專題頁累計線上曝光量近1.16億;丁香園在線問診用戶環比增幅為215.32%,問診量環比增幅達134.91%;平安好醫生平臺訪問人次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增長10倍,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之多。

同時,為了滿足醫療物質不足的需求,以及趕上在線醫療的風口,眾多互聯網公司加碼醫療行業。

天眼查顯示,百度在3月12日成立百度健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3000萬元,百度健康的經營範圍包括醫療器械I、II類、健康管理、健康諮詢、心理諮詢、零售藥品及銷售第三類醫療器械等。

互聯網公司集中入局醫療  真能挖出下一座金礦?


3月24日,天津小陌範式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最終受益人為陌陌科技聯合創始人雷小亮。天津小陌範式科技有限公司由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經營範圍包括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銷售、保健食品銷售等。

3月25日,無錫京東乾丞貿易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京東零售集團電腦數碼事業部總經理任濤,由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經營範圍包括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銷售等。

短短兩週,百度、陌陌、京東相繼成立醫療公司,可以看出互聯網公司正掀起了一股加碼醫療行業的風潮。

其實,早在2014年開始,就可以看到BAT逐漸涉足互聯網醫療的身影。

騰訊於2014年宣佈進入大健康領域,在2016年加快了互聯網醫療的佈局步伐,投資了數十個醫療健康項目,包括丁香園、醫聯和好大夫在線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此外,騰訊還控股企鵝醫生,佈局線下診所,致力於通過互聯網共享的創新方式,打造“預防檢測+治療+康復管理”的服務閉環。今年4月1日,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範圍新增一類和二類醫療器械銷售。許可經營項目:三類醫療器械銷售。繼續加碼大健康行業。疫情之下,助長了騰訊加碼大健康的野心。

2015年百度曾成立醫療事業部,不過兩年後該部門被裁撤,當時百度稱此舉是對醫療業務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和優化,未來百度醫療業務的佈局將集中在人工智能領域,以便更好地適應醫療行業的發展。2019年,百度聯手東軟、打造靈醫智慧等,繼續布醫療領域。如今,由於疫情,觸發了百度加碼醫療行業的決心。

據阿里健康發佈2019年財年業績報告顯示,阿里健康錄得收入50.96億元,毛利13.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6%和103.9%,經調整後利潤為1.22億元。其中,醫藥電商板塊合計實現收入49.17億元,同比增長106.3%,佔總營收的比重高達96.48%。可以看出阿里在跨界醫療的時候,也是將電商平臺作為戰略重點,主要開拓的業務還是電商平臺和支付。阿里組建的阿里健康主要是為了承接集團的醫療健康業務,例如運營天貓醫館,還有醫療器械電商業務。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公司不僅僅是為了涉足醫療器械,更是為了佈局互聯網+醫療這個賽道。而且,眾多企業加碼醫療領域,對於政府、企業、個人來說,三者都有利。政府推出相關政策舉措,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健康發展;更多企業響應,能夠促進醫療市場繁榮及行業水平的提高;個人希望解決醫療物質緊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為何加碼“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公司紛紛加碼醫療行業,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是需求發生了變化,企業針對市場的戰略方向也需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健康更加重視,不僅要保證身患疾病後能夠得到診療,更希望做好身體健康的防患與預警。而線上醫療平臺就成為了用戶諮詢疾患相關問題的首選。

特別是疫情之下,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不能外出,線下醫療系統面臨高壓,而線上分診,問診做初步篩選,能夠分流壓力。並且在特殊時期,許多疾病只能通過線上醫療平臺先診斷,再對症治療,無法走線下醫療機構的渠道。

其次,推進醫療的線上化,以及政策推動是重要的利好。

據悉,今年2月以來,廣東、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都明確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結算體系。2月26日,武漢作為核心疫區也聯合線上醫療平臺微醫開通了醫保支付,覆蓋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十個重症慢病病種,提供線上複診開方,線下藥店開藥。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利好不斷。3月2日和5日,國家先後發佈了《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均明確提到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對互聯網醫療機構開具電子處方、診療費以及藥費醫保在線直接結算開啟“綠燈”。


互聯網公司集中入局醫療  真能挖出下一座金礦?


互聯網醫療從業者陳齊說道:“最簡單的解釋,不一定人人都使用微信、淘寶和百度,但是每個人都會生病。未來每一部手機和移動終端,都會有一個關於健康醫療的APP。”

由於我國是人口大國,醫療資源差異化嚴重,這些現狀就是互聯網醫療行業必須發展的源動力。

而且醫療、醫藥是每個人的剛需,加上這次疫情,讓口罩、額溫槍等醫療用品,以及醫院供不應求。而互聯網巨頭本身有用戶數據的積累,佈局互聯網+醫療,具有一定的優勢,未來或將有更多的互聯網公司進入醫療領域。

再次,醫療大數據可以幫助疫情防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利用輿情大數據預警疫情,輿情監控是大數據技術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它可以作為預警疫情的重要手段。對網絡輿情的監控能夠幫助公共衛生部門預警潛在疫情,從而未雨綢繆,避免疫情大範圍的傳播。

二是利用監控網絡發現傳染源,通過對社會影像監控資料的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運算,能及時發現傳染源,預警高危人群,做到早防禦、早發現、早隔離。

三是利用大數據助力分級診療,在醫療資源有限,患者較多的情況下,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級診療能夠更高效地配置醫療資源。

前景與趨勢,及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醫療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互聯網公司佈局醫療是大勢所趨,但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前景與趨勢方面,第一,行業前景廣闊。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2018年,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從67億元增長至49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9.37%,反應出我國醫療市場對互聯網醫療的迫切需求。如果按照這一增幅,2020年行業規模將突破940億元,行業或將進入規範化發展的高速增長期。

第二,多方企業積極入局互聯網醫院。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醫院的運營主體有公立醫院,同時也有互聯網公司、製藥和醫療器械企業等進入佈局。如:前文提到的騰訊投資的丁香園、醫聯和好大夫在線等互聯網醫療平臺等;再如康美藥業,旗下互聯網醫院醫療平臺集成了掌上醫院、網絡門診、遠程會診、智慧藥房等醫療服務系統。

這些企業自身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同時立足於自身的主要業務,佈局互聯網醫院有著獨特優勢。未來,互聯網醫院將是重要的發展趨勢,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

第三,5G推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並加速互聯網醫院落地。此前,工信部召開加快推進5G發展、做好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紮實做好5G發展和復工復產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發展目標任務。

依託5G技術,互聯網醫療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設備資源等,在疾病診斷、治療、監護等方面實現遠程醫療場景。5G+互聯網醫療可以突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平衡醫療資源,提升效率,節省醫院運營成本。隨著2020年5G建設工作的開展,將更好的推動互聯網醫院落地,實現更多應用場景。


互聯網公司集中入局醫療  真能挖出下一座金礦?


但同時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一方面,隨著“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互聯網上的衛生信息也不斷地豐富,由於網絡衛生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真假難辨,難免會造成衛生信息的泛濫化。由於醫學知識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患者難辨信息的真偽,容易受不法分子的欺騙,導致病情的耽誤和經濟損失。

另一方面,許多互聯網公司本身的基因是互聯網,而不是醫療。做互聯網是強項,但自己做醫療卻是弱項,成功的概率不高。

此外,互聯網是一個放大鏡,它能將企業效應最大化,給用戶帶來更好的服務。如果行業一旦進入紅海,也可能存在人為或不可抗力因素侵害用戶的權利。一旦行業競爭白熱化,部分企業出現虧損,甚至會出現平臺將用戶數據倒賣的危險。

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巨頭與醫療、醫療公司合作,發展醫療信息化。與醫療醫藥公司、醫院聯動,發揮各自的優勢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不是搶醫療醫療公司的飯碗,最後弄得兩敗俱傷。但不可否認,眾多互聯網公司試水醫療器械,加碼醫療,已經是一個難以抵擋的趨勢。”

互聯網醫療行業,企業只有站在用戶角度,真正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