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差不多”不總是壞事,但不能都是“差不多”

行為習慣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言,我們永遠做不到百分之一百的自律、耐心、同理心,這不是件丟人的事。我們能指望的最好結果,就是通過不斷努力、堅持進步,讓人們更容易接納我們的不足。

如果一位朋友約好一起出去吃飯,一貫守時的他卻遲到了,他最後到來的時候,誠摯地道歉讓你久等了。這時候,你是堅持不肯原諒他,把這當成你們關係中的一個不可磨滅的汙點,還是想起他很少遲到,選擇原諒?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由於朋友的一貫表現,我們不會因為一次偶然的遲到,就給他扣上“不守時”的帽子。如果雙方角色互換,我們也希望對方能原諒自己。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實至名歸的聲譽,沒有人像個聖人那樣完美,誰都難免有把事情弄糟的時候。

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追求完美都是徒勞的。水果沒有擺出規則的幾何形狀,吃甜豆腐腦而不是鹹的,牙膏從中段擠、先洗臉後刷牙,孩子喜歡深顏色的衣服而不喜歡你推薦的鮮豔的衣服,寫字喜歡用圓珠筆而不是鋼筆,背誦的時候喜歡先看半天,這些與我們深以為然的習慣或許不同,但是那也是一種選擇,或者是某個可以容許的改變的中間過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擱置自己吹毛求疵的想法,滿足於“差不多”。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稱之為“滿意度”。很多日常選擇,不值得花費時間或者精力去追求最後那一點點改善,因為那一點點改善並不能顯著提升我們的幸福感或滿意度。

我們的很多選擇不需要在一大堆選項中進行系統化搜索,尋找出最佳選擇。

對於一些很重要的事,我們會更挑剔一些。比如孩子選擇哪所學校,清北復交當然很好,但是如果孩子成績達不到,我們也不會強求,其它還有很多學校可以選擇。在這些重大抉擇中,我們有會滿足於“差不多”,而且效果也還不錯。沒上重點名校的人,在各個領域也有很多人取得卓越的成就,大部分人也過得還可以,沒有因此而痛苦不堪地生活。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然而,如果對待所有事情,都是“差不多”,成為我們言行的習慣選擇,問題就來了。

很多事情上差不多,是為了不過度浪費時間和精力,在哪些不能顯著提升我們幸福感和滿意度的事情上。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到更好。比如對於孩子來講,生活上可以有很多事情“差不多”,但是一定要花比較的精力在學業和技能上,在某個方向上做到更好、有所專長。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警惕幾種誘發“差不多”行為的場景

1.能力不足

技能是提供積極性的原動力。

做一件事情,擁有的相關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把它做好;越容易做好,就會樂在其中;越是樂在其中,繼續做它的積極性就越高漲,哪怕這任務很費神,或者很費力。只要擅長做這件事,就會不顧代價和風險一頭扎進去。做得好能帶來回報,就會進入一個不斷強化的反饋循環中。

在技能不足的時候,實際上就註定了做那些事的邊緣化積極性。技能低下與熱情不高之間,有直接的聯繫:如果缺乏執行一項任務的積極性,就會急劇削弱執行這項任務的積極性,某種形式的“差不多”就會成為下意識的最佳選擇。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2.目標模糊

目標質量最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好好學習”“會一項才藝”“加強運動”這些是方向性的意向,如果沒有更具體的目標,那麼孩子也只會用較低的積極性去努力。並且,最開始的一點成果會迅速把孩子的積極性邊緣化,他們自己以為已經解決了問題,所以不必再投入那麼多精力了。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3.沒有“回報”

有一些事情沒有明確的回報,比如答應幫小朋友的一件事,或者承諾做一項家務勞動。孩子有時會把無償等同於自己的承諾水平,認為既然可以伸出手來幫忙,那麼在不方便的時候也可以抽手退出。

誠信這種美德,要麼有,要麼沒有。每個人都需要信守自己做出的任何承諾,才能表現出誠信。那些起初不想做卻勉強答應的事,也能夠做到全力以赴,才算是誠信。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4.放鬆警惕

有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回到家裡卻總是無理取鬧、恣意妄為,放任自己成為任何想成為的樣子。——起碼大家都認為我是個有禮貌的人啊!

有的孩子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喜歡、不擅長的事,放任自己做得差。數學好,就只在數學上下功夫,語文、英語就不再付出任何積極的努力。——起碼我數學好啊!

成為理想的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好,並不能成為另一方面做得差的藉口。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5.執行不力

人們會因為兩種原因執行不力:

眼高手低綜合症:他們認為有更好的方法來做某件事,總認為現在的做法不夠好,浪費時間和精力,在找到自認為更有效的方法前,不願全力以赴;

非原創綜合症:總想不走尋常路,覺得那樣是在遵循別人的行為法則。所以不願意配合,讓情況惡化。

執行不力時,人不僅會更加粗心、懶惰,還會更加好鬥,但是不對結果負責。在方式上“追求完美”,拒絕做出任何讓步,在結果上反而是“差不多”也無所謂。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學會追求優秀,把手頭的事做到更好

手頭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要麼不做,做就要爭取做到更好;在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現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不為過去的失敗而後悔,那已經過去;也不能把希望寄託於將來,那會讓人罔顧現在這個時刻,放棄變得更好的機會。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所有陳述性的句式,難免讓人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給孩子講道理,會讓孩子失去做事的積極性。而要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就要善於使用"提問"的力量。那些循循善誘的老師,無不是在用一個又一個“問題”引領孩子的興趣和思考。

“問句”是調動人的神經興奮程度最簡潔、最有效的方式。對努力程度的問題,告訴孩子馬上要面對“你盡最大努力做…了嗎”、“你盡最大努力提高自己xx方面的能力了嗎”這樣的提問,能夠快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自覺調度各種認知資源來面對挑戰,不再因為目標模糊、能力不足、不夠重視等因素導致“差不多就行”。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避免孩子掉入“差不多”陷阱,讓優秀成為習慣

學會全心投入,用百分之百的專注和精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到更好,就能改變行為習慣,創造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在追求優秀。

追求優秀,終將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