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丨司空見慣的筷子,暗藏著這麼多學問

《詠竹箸》——程良規

殷勤問竹箸,

甘苦樂先嚐。

滋味他人好,

爾空來往忙。

善用筷子,一直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餐桌技能。

相較於西方的刀叉,面對一盤美食需要左右手雙管齊下,而筷子一隻手就能輕鬆將食物送入口中,其間蘊含的高效率與文化精髓自然不言而喻。

一雙筷子,承載中國人多少情懷?兩根長條又暗藏著多少玄機?筷子司空見慣,背後的文化傳承卻沒幾人知曉,今天小臻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筷子的學問有多深。


傳承丨司空見慣的筷子,暗藏著這麼多學問

說起筷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國人對於飲食起居的更新迭代。

其實中國的祖先最開始是使用刀叉勺子來飲食的。我國西北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些骨制餐叉餐刀,說明4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成套使用它們了。

根據考古的史料記載,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續到宋元時期,後期才被筷子慢慢取代,但筷子的出現,卻是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由此可見,筷子和刀叉在古代一直被古人們同時使用過,之後,人們逐漸將喜好傾向於筷子,從而慢慢放棄了刀叉。


傳承丨司空見慣的筷子,暗藏著這麼多學問

為何會有這樣的更新迭代呢?這與農業文明的成熟息息相關。這一點從中國的傳統美食裡就能尋找到一些蹤跡。

在中國的菜譜中,極少出現大塊或整塊上桌的菜餚,對於食材的加工,中國的廚師都講究精細化,多樣化,因此上桌的美食,尺寸基本都是適合入口的大小,而分割食材這一步驟,基本在廚房就完成了。

因此,刀叉開始慢慢從餐桌退居到了廚房,而筷子開始取而代之,成為餐桌體面和禮儀用餐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筷子相比刀叉更加安全,用餐者的吃相也更加從容

深厚的文化傳承,奠定了筷子在餐桌上的地位。但在具體的使用中,還需要注意以下筷子的使用禮儀。

不可擊盞敲盅

在筷子的文化中,擊盞敲盅是行乞的行為,這一行為是行乞之人為引起他人注意而發出的敲擊聲。

不可直插於碗盤中

在筷子的使用文化中,只有給逝者祭奠時,才會將筷子豎立插在碗盤之中,而日常的餐桌上,是嚴重忌諱這一行為的。

筷子須成雙成對

筷子無論是在做工造型還是在使用數量上,都有其美好的寓意,例如筷子一般一頭圓一頭方的造型,體現了中國“天圓地方”的哲學觀;此外筷子必須成雙成對使用,不可一長一短,也不可兩根不一樣,這代表著道學中“陰陽”合二為一的文化,而“陰陽”又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因此無論是待客之道還是餐桌規範,都不許給出一雙兩根不同的筷子。

不可架空於碗上

一般正規的餐桌之上,都會在碗碟空餘處放上“筷託”,這其實就是為了防止賓客將筷子置於碗碟之上,以防“架空”。這對於宴客的主人來說,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

品箸出聲

日常的餐桌上,時常會遇到一些人喜歡將筷子含在嘴裡來回吮吸,偶爾還會發出聲音,這在餐桌上是非常不雅觀的行為,也特別不衛生,所以用餐時應杜絕這一行為。

傳承丨司空見慣的筷子,暗藏著這麼多學問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經說過: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而且還無懼寒熱。筷子看似簡單,卻巧妙地運用了物理上的槓桿原理

,更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與國人的情感聯結。

一飯一食裡,有著華夏文明的跌宕起伏;一碗一箸間,透著中國精神的起承轉合。一雙順直的筷子,亦是中國人奉獻精神的直觀表達:殷勤向竹箸,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