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Solow於1956年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即索洛模型。他認為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可以歸根為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所謂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中國經濟經歷了高速增長的四十年,但這種高速增長主要是由要素驅動或者說是投資驅動的。目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但TFP只相當於美國43%的水平,而歐洲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TFP能達到美國的80%以上。如果要在2035年TFP達到美國的65%,我國的年均TFP增長率要保持在2.5%以上。而要保持這麼高速的要素增長率,一方面要繼續釋放制度紅利,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新技術的投入。因此,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選擇,就是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優化經濟結構。在工業企業,利用

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深度滲透到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提升產品品質,降低成本。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G20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G20國家數字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與2016年相比,G20國家數字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由2016年的24.09萬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6.17萬億美元,增長率高達8.64%,同比增長0.88個百分點。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位,總量達4.02萬億美元,佔當年GDP的20%多。中國數字經濟佔本行業增加值比重呈現出第三產業高於第二產業、第二產業高於第一產業的典型特徵。服務業中數字經濟佔行業比重平均值為32.6%,工業中數字經濟佔行業比重平均值為17.2%,農業中數字經濟佔行業比重平均值為6.5%。而在工業領域,數字經濟滲透特徵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數字化轉型快於勞動密集型行業,重工業數字化轉型明顯高於輕工業數字化轉型。因此,在工業企業傳統產業數字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國家領導人多次對發展數字經濟做出重要指示,國家頒佈相關政策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化產業如《中國製造2025》、《智能製造發展規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等。

工業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

工業企業尤其是製造業對工業互聯網有內在的需求。一方面我國人力、土地、能源等資源價格持續上升,傳統工業企業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需要減少對這些資源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口紅利在消失,近10年我國的人力成本上漲了近10倍,平均CAGR高達13%。還有成本控制不易,傳統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也相對比較落後,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形式和新的技術要素來改善。

目前,我國的工業互聯網還處於基本階段,各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都在摸索自己的發展方式,其中龍智造工業雲平臺主要通過打造智慧園區,實現園區智能化,進而幫助園區企業上雲上平臺,逐步智能化,現在已經在重慶獲取了部分成功,相信在市場以及政策的引導下,龍智造工業雲將會研發出更加落地的企業雲服務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