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車出現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陶米碓和陶風車

中國風車出現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陶米碓和陶風車

陶米碓(duì)和陶風車,陶器,漢代文物,橫23.50釐米、縱35.00釐米、風車高12.30釐米、俑1高12.50釐米、俑2高7.70釐米。1969年12月濟源泗澗溝出土,1977年10月入藏河南博物院。

1969年11月至12月,原河南省博物館和新鄉市文化部門在濟源縣的泗澗溝和柿花溝發掘了周、漢、唐、宋等時代的墓葬52座,其中在泗澗溝的24號墓中出了這件陶米碓和陶風車,專家考證該墓葬的年代為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該器物是隨葬明器,泥質紅陶,展現的是由米碓、風車和勞作者組成的露天糧食加工作坊。

中國風車出現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陶米碓和陶風車

陶米碓設置在器物的中間位置,前邊有築於陶板下的圓口圜底碓窩,窩內放有上方下圓的杵,杵的上部有安裝杵杆用的長方形榫孔,對窩後邊有兩個並列的帶柱碓架,柱內兩側有兩個對稱的圓形孔,應該是用來裝設杵杆中心支軸的。碓架兩側面上,有四個圓形孔,當為安裝舂米人手扶支架用的。在碓架的後部塑有一個蹲姿的陶俑,陶俑雙手前伸作扶架狀,作舂米的姿態。出土時支軸、杵杆和手扶支架皆腐朽無存。

中國風車出現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陶米碓和陶風車

陶風車位於陶米碓的右側。車箱為梯形,車箱中部有方漏斗形高檻,檻下有窄縫啟門,啟門的左右兩端各有一個很小的啟門軸孔,啟門下邊的正面作有方形出米口。在出米口右側的正面箱壁上挖有圓形風口,在和風口相應的對面中心處有一安裝風扇曲軸的孔,這個孔和在進風口一邊的一豎木一起固定風扇曲柄,但風扇和曲軸已腐朽無存。在陶風車左邊風扇口之後的位置塑有一個立俑,俑雙手前伸作搖風車的姿態。在檻的左側為斜坡形空箱,系盛穀糠(kāng)的地方,車箱前部為出風口。在檻的右邊為風輪箱體,這個箱體大體是長方體。車箱上繪製的紅色稜形方格紋圖案還隱約可見。

中國風車出現的最早實物證據之一——陶米碓和陶風車

碓是為穀物脫殼去皮的糧食加工工具;風車又稱風扇車,是一種糧食清選工具,穀物經碾打脫粒後,用風車來清除穀粒中的糠秕、塵土等夾雜物。這件陶米碓和陶風車的出土,對於研究漢代的農業技術和研究我國的糧食加工史都有很重要的價值。

風車是一種較為複雜的機械,涉及到力學、空氣流動、機械等方面的知識,並且這種機械到現在仍然在使用,所以其一直受到我國科技史研究者的關注。但在這件器物出土以前,由於受史料的限制,很多科技史家都只能確定風車是在北宋以前發明的。例如,周昕先生編著的《農具史話》認為“風扇車最晚應是在北宋時代就有的。就依北宋作為風扇車的發明年代計算,也比西方早發明六、七百年”;犁播先生編的《中國古農具發展史簡編》中也說“到了北宋年間,已經採用扇車”;劉仙洲先生在《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中,對扇車做了較詳細的介紹,但也把扇車發明的時間定為“至晚到北宋就發明了”。這件陶風車的出土,證明了我國至遲在西漢晚期就已使用了風車,並且因為用風車模型作為明器,說明當時風車已經普遍使用了。這件風車模型做工精細、結構也較為完整,為研究漢代的風車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原稿:顧永傑

審核:荊書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