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樑思成

南渡北歸——梁思成

南渡北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幕,繼之平津淪陷,為了保住中華文脈,清華、北大、南開等大學組成聯合大學南渡西遷,先到長沙,後到昆明,加之其它重量級的研究機構遷入,昆明一時間成為中國學界巨擘新星雲集的舞臺。有蔡元培、胡適、陳寅恪、李濟、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嶽霖、梅貽琦等大師級的人物,也有楊振寧、李政道、黃坤、朱光亞、鄧稼先、郭永懷、屠守鍔等後來為中國、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學子,眾多的學術成果在這裡誕生、眾多的學術領域在此奠基。而在當時那種貧瘠的環境下,能迸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時人的家國情懷、赤子之情吧!

南渡北歸——梁思成

西南聯大

當時,費正清和陶孟和一道從重慶來到李莊時,此時的梁家和整個營造學社一貧如洗,連吃飯都成問題,這位來自美國的文化官員,親眼目睹了知識分子貧困的生活條件,費正清看了梁家和整個營造學社的窘迫狀況,曾勸梁思成賣掉身上的一支自來水筆和手錶等物,以換取急需的食物維持生計。對於學者們如此艱難的生活狀況,費正清曾感慨的說過:“依我所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就拋棄書本,另謀門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這個曾經接受過高度訓練的中國知識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於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學者所承擔的社會職責,已根深蒂固的滲透在社會結構和對個人前途的期望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