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不比: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作為一代聖人,孔子一直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義以為上,安貧樂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也會以高標準來選擇自己的朋友。近君子,遠小人。

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交良友如春風化雨,點滴浸潤間相得益彰;交損友如冰雪寒霜,潛移默化間兩敗俱傷。

荀子曰:“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

好的朋友可以給人帶來諸多助益,對一個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交到一個好朋友,能夠讓自己一生更有光彩。

如何辨別一個人是不是君子、是不是值得你去交往的朋友,孔子教給你幾招:

(一)擇友標準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有益的朋友和有害的朋友各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是正直的、誠信的、博學多聞的;有害的朋友是諂媚逢迎的、態度偽善的、巧言令色誇誇其談的。

有益的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直不阿,見多識廣。人格獨立正派,性情陽光明朗,沒有諂媚之色。可以在你怯懦時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決時給你有力的判斷。與這樣的人交朋友,我們的內心是妥帖的、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淨化、昇華。

而損友實質內心為小人,以利為上,胸中無道義。慣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邪惡,沒有是非善惡的正確判斷,善於阿諛奉承,內心無誠信,兩面三刀,極盡恭維奉承之事,擅長挑撥離間,花言巧語,言不符實,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無所不至。與這樣的人交朋友,心胸會越來越窄,格局也會越來越小。

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規予者必肯助予,宜傾心聽之。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因此,為了避免交到損友,可以按照是否“正直、誠信、博學”這三個標準來選擇朋友。


周而不比: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周而不比

(二)君子與小人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因追求高尚道義、共同事業而團結眾人;

小人勾結而不團結,因個人利益一致而朋比為奸。

二者的根本不同在於是否有“德”,君子有德而小人無德。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莊重自持而不爭強好勝,合群團結而不結黨營私。

君子為人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會去無謂地爭吵,因此能夠保持風度,不隨意與人爭執。不會像小人一樣拉幫結派,謀求私利。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說:“君子小人所為不同,如陰陽晝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則在公私之際,毫釐之差耳。”

君子出於公心,小人囿於私利。

出於公心所以能胸懷寬廣,納百川而歸於海,容五湖四海而不搞拉幫結派。

出於私利所以就心胸狹窄,結黨營私而排除異己,搞宗派主義而不講道義原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則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求大同存小異;

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周而不比: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論語》

(三)自我要求

那麼什麼人可以正確地選擇朋友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儘管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但孔子認為,“仁”是區分善惡的準則,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惡才能當於理。

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場上,能明善辨惡。

惟有仁者,才能正確地愛,正確地恨。

不能正確地去愛,等於不愛,或者是實行了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仁者,也就是君子,懷有天地間的大愛,願意以最大的仁德教化世人,以最大的善意麵對世事。這是一種境界,但不代表沒有原則。

當有人試圖以利益破壞仁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為君子可以清晰地辨別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進而決定是否和他做朋友。

一個沒有善惡分別的人是麻木的,沒有處事標準的人是糊塗的。

(四)擇友方法

1.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他的為人處世,觀察他的經歷,考察他的習慣興趣,看他的目的何在,他在你面前就無所遁隱了。

“觀”比“視更為細緻,所做的事情雖然是善事,但為達目的採用的方式方法不的不當,則也不能算作君子;

“察” 就更加審慎,行善事採用的方法雖當,但如果心事不在於此,不能安心於此,那麼,也是虛偽的,又哪裡能保證長久不變呢?

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

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

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因此,真正瞭解一個人,需視其所為,觀其方法,察其心思,方能準確無誤,對人對事詳細觀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人的過錯,各自取決於他所屬的類別。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過錯因人而異,各從其類,集中反映了犯錯者的個人特點。

一個人的過錯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性。

對所犯過錯進行分析就往往能知道犯錯者是哪一類人,如君子常因過於厚道而犯錯,小人則常過於刻薄而犯錯。

3.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一幫人整天待在一起,說話不涉及道義,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難以有所成。

即觀察一個人群居的方式(習慣興趣的一種)就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

周而不比: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孔子

以上就是孔子在察人識人和交朋友方面教給後人的方法。

首先自己要努力成為一個君子,然後用君子的要求來篩選朋友,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周全的瞭解,就能知道你交的朋友是不是一個好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