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商排名集體翻車現場?Le Figaro遭狂懟 Etudiant暫下線

每年年末,都是各個版本的商學院排名集中出爐的時間段,今年也不例外。去年湯叔就分享了《Le Figaro》版、《l'Etudiant》版、《金融時報》版(歐洲商學院排名)、《QS》版、《Eduniversal》版,為的就是給大家更綜合的參考,讓大家能相對更全面和客觀的瞭解各所學校的基本情況。


不過今年,很多同學和校方代表都跟湯叔吐槽過法國本土的兩大榜單(即《Le Figaro》版和《l'Etudiant》版),認為今年的排名有些讓人看不懂。

昨天,湯叔發現《l'Etudiant》版的最新法國商學院排名暫時無法查詢了,官網的頁面顯示“正在維護”,不知道出現了什麼問題?同時,往年十二月就會發布的工程師學院排名也遲遲沒有推出來......

法國高商排名集體翻車現場?Le Figaro遭狂懟 Etudiant暫下線


另外,也有不止一位朋友分享給湯叔了一篇來自《https://www.ecoles-commerce.com/》的文章,文中“狠狠地”懟了《Le Figaro》版本的最新法國商學院排名。


今年法國本土的商學院排名中以往備參考最多的兩個版本是集體翻車了嗎?別急,讓我們先看看這篇吐槽文章的觀點!

法國高商排名集體翻車現場?Le Figaro遭狂懟 Etudiant暫下線


首先,文中具體指出該排名雖然仍然以學術、國際化和企業關係三大維度作為衡量院校的基準,但所選用的具體參考標準卻不太合理,比如,該榜單參考了教研人員中獲得國外文憑的比重、畢業生初創公司的營業額以及在職業社交網絡中的存在感等,這些指標被認為都是更利於那些規模較大的商學院的數據;而一所商學院是否優秀,與規模本身並無直接關係。

單純就最後這個觀點來說,湯叔是同意的,畢竟法國的一流商學院和一流工程師學院為首的這些Grande Ecole,雖然被稱為“大學校”,但都反而是以小而精著稱的,這是它們的安身立命之根本,比拼體量並不是這類教育機構的特點。當然,也不能說,體量大的學校就不好,只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參考標準而已。


同時,文章還指出,該版本商學院排名中還參考了《FT》、《經濟學人》、《QS》等版本的排名,認為這樣會造成排名相對固化。


對於這個看法,湯叔本人持保留意見。畢竟綜合參考其他有競爭力的媒體的數據,還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看參考哪個具體數據以及參考到什麼程度,畢竟每個排名都有自己的側重角度,有些排名所選用的標準明顯不適用於法國高等教育的設計思維,這種數據應該剔除。至於排名固化,湯叔倒是覺得一所學校如果能夠在多年在各個版本排名中都保持一個穩定的位置,本身就說明了學校的基本實力,這是正常的;如果每年各學校的排名跳躍性很大,反而才會讓人質疑這個排名的參考價值......


文章中的另一個觀點認為該版本排名今年忽視了學校在企業及職場生態系統中的形象和價值體現,而這也是學生所關注的。


對於這個觀點,湯叔認為是有道理的,因為商學院的教育本身是職業導向的,如果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看法,確實在參考價值上會打折扣。但具體應該如何參考企業的意見,這個可能也存在不同人的不同理解。


所以,綜合來說,雖然這篇文章也有他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也不敢說客觀,但至少說明今年的商學院排名不如往年的那麼令人信服......


其實,前兩天分享的QS版排名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注意,就是大家一定要仔細瞭解每個學校推舉參加排名的項目具體是什麼,因為那並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院校排名,而是專業排名。比如有些學校參與到管理學碩士排名中的項目,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MiM(GE)項目......


最後,湯叔想再次提醒各位同學,所有排名都不是完全科學或者客觀的,它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也確實值得參考。即便今年《Le Figaro》排名被吐槽得很厲害,它也還是一種觀點的存在,不應完全否定),但不能作為擇校的唯一標準,我們可以多去了解下各方面信息(當然,中文搜索引擎以及知識分享平臺上的觀點,至少要打對摺參考,因為裡面很多都很水......)。而且,如果希望參考排名的話,最好綜合參考多個版本多年的榜單進行綜合比對,並且瞭解每一份榜單具體的評判標準及具體數據,從中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那部分進行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