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今日看點: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
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一雪前史,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太宗朝時就派忠心之士去監軍,體現了他對兵權問題的極度關切。可是,這不是治本之策。此類深具個性的手段,在深宮中長大的子孫們若掌握不好,那是要“移國祚”的。建立制度,才能長期保證皇權的安全。太宗朝正是制度建設最重要時期。他大體完成了地方兵權上收中央的過程,又為皇帝掌控中央之兵權奠定了基礎。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趙光義墓碑發掘

地方兵權,在宋初仍由藩鎮掌握。當時全國各藩鎮的實力,相對中央軍來說,已顯弱勢,若以個別藩鎮的力量,在時局混亂時勉強有割據稱雄的可能,但通常情況下,已不可能對中央形成致命的威脅。正是在這種時勢之下,宋太祖才得以較順利地解決藩鎮問題,而太宗所要做的,則是徹底根絕藩鎮對抗中央的可能,甚至連乘亂興兵的可能,都要杜絕。在太祖朝,除了針對“人”—即改易節度使人選,換上朝廷信任的、易於控制的人選,也開始針對“藩鎮”一職的權力做出普遍調整。譬如收藩鎮精兵歸中央,派出新進武將任都部署、都鈐轄掌領地方軍隊,派專官代藩鎮管理地方財政。如此逐漸削奪藩鎮之權以弱其力,其過程自太祖朝延續到太宗朝。使它消亡的關鍵一步,由太宗踏出。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太祖趙匡胤

太平興國元年,知懷州(今河南沁陽市)的高保寅因與上級河陽節度使(駐孟州)趙普不和,乞罷節鎮領支郡(指節度使所駐州以外,他下轄的其他州)之制。太宗與趙普之間,仇隙既未彌縫,削藩又是太宗素來關切之事,故而這個提議正中太宗下懷。次年八月,即令懷州直隸於中央。同月,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刺史許昌裔訴其上級保平節度使(駐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北)杜審進為政多有闕失,太宗使右拾遺李瀚審理。該年八月李瀚上言,藩鎮使親吏(即心腹之吏)掌支郡之關市,阻滯商賈流動,建議廢除藩鎮領支郡之制。太宗未因母舅杜審進之故而手軟,突然下詔,令天下節鎮所領支郡全部直屬中央。至此,節度使二百多年來領有支郡的歷史宣告結束。藩鎮與從前的支郡,於是處在一個層級上,這意味著藩鎮體系實際上已不復存在。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虢州石硯

在太宗末年至真宗時,原先名存實亡的藩鎮,連名也不存了,節度使作為大州長官的地位,已被中央普遍委任的知府、知州所替代,完全成為一種虛銜。中央收地方兵權的工作也算完成了。此後地方之軍政,一州則委之知州,一路則委之經略安撫使。經略安撫使和州官,多數以文官擔任。以文官制武人,更具安全性。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檀淵之盟

兵權的另一個方面,是針對中央軍事機構,即改革樞密院和三衙(即管理禁軍的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中唐以後,樞密院多以宦官、武將為長官,晚唐五代樞密院與禁軍主管部門職責分劃不明。禁軍主管部門的軍令,對禁軍是有效的,而它和樞密院又可以直接統領大兵出征,前者造就了趙匡胤,後者給郭威以機會。地方兵權上收中央,若中央軍事機構繼續強勢,這改革,豈非增加了皇朝的危險,起了反面的作用?所以收兵權要落實到另一個層面,即收樞密院、三衙之兵權歸於皇帝。兵權方面,中央集權、皇帝專制並行。解決方案,是將中央軍權兩分,相關的政策有三點。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趙匡胤

一是徹底劃清兩者的權力界限,樞密院只有發兵權,三衙只有管軍權。如果沒有樞密院的指令,無權調動軍隊,軍隊人事權也在樞密院控制中。這樣,三衙控制了軍隊核心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靜態的;樞密院控制了讓軍隊動起來的權力,但這種權力又是在外圍,兩者互相制約。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現代仿宋軍

二是對於主要的三衙長官嚴格控制。宋初外放管軍宿將做節度使,就是要增強皇帝對三衙的控制,可見三衙的威脅,比節度使還要嚴重。而後,除了取消三衙發兵權之外,還收走了三衙長官領兵出征的權力。這些最高級的武將,居然不能帶兵出征,這是很奇怪的,但從“防範”的角度來看,又不難理解。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宋軍(現代)

三是讓樞密院成為文人掌握的機構。宋代樞密院主要官員一直是以文臣為主,自太祖朝起,除少數皇帝親吏出身者,極少用武將任樞密院主要官員。太宗朝以後,由慣例發展為制度。大約在宋仁宗以後,非文官而入主樞院幾成禁忌。神宗改制後,更禁絕武臣入二府。以文制武的理念貫徹到軍令部門,文官系統在宋皇朝可謂是無所不至了。

宋朝的“抑武”制度保障,保障皇帝的安全,文人從此登上舞臺

宋朝文官

總結

針對中央軍事部門的所有制度建設,關鍵是兵權在相關機構間的重新分配。其主旨絕不在於讓宋代的皇帝比五代皇帝對軍政的涉入更深,而是不讓某個機構可以完全掌握整個軍事行動的各步驟。軍權被打得很散,從軍事準備到最終的軍事行動,以及軍隊的人事管理,由幾個不同的機構分管不同的環節,若缺其中一環,其他分享軍事權力的機構,就不能有所作為。皇帝從某些軍人、某些機構那裡“收”來的兵權,最終還是要放出去的。所以,“收兵權”要從對皇帝的安全,從皇帝居中控御、協調幾個機構的行動來看,而不是皇帝直接包攬權力。但從效果上來看,居中控御確實近似於皇帝親自掌握一切權力。武人的氣焰被打下去了,這意味著宋初政治完成了重大的轉型,在五代始終扮演配角的文人,成了皇帝的倚靠對象和共治者。但這並不是武人勢力下降襯托出文人勢力上升的天平式的自然過程,而是刻意強化文治,同時進行抑武、崇文雙重政策的結果。文治的建設,也正是在太宗朝強力推進,終使宋朝成為文官地位最高、文武分途最徹底的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