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要唱正氣歌《關於文學創作的幾點思考》

文學要唱正氣歌《關於文學創作的幾點思考》

《塞上回鄉》的主編解懷福老師不以我不敏,要我寫一篇關於文學創作的文字,我覺得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開場之前,我有幾句題外話,需要說一說。首先,我得感謝《塞上回鄉》,感謝《塞上回鄉》的主編解懷福老師,如果沒有他的栽培與扶持,我的那些拙文也許還躺在電腦的硬盤裡睡大覺呢。

古人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我不是千里馬,我只是一匹混雜在普通馬群裡的一匹稍有個性的小馬駒,是解老師這個伯樂發現了我,並且給了我拉出來溜一溜的機會,”這是其一。其二,我是一個農村的作者,寫作只是我茶餘飯後,忙裡偷閒的一點思考。可這一思考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是一個什麼概念,三十年對有些人而言就是半生。三十年如果一門心思全都用來掙錢,能掙多少錢啊?可我竟然不務正業,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把這麼多大好的時光託付給了虛無縹緲的舞文弄墨。我用三十的時光磨了兩把劍,一把是書法,一把是文學,這兩把劍現在究竟磨得怎樣,我自已心裡也沒底。有底沒底,也該到拿出來亮一亮了。

關於文學創作,古今中外,著述豐矣,我在這裡不再贅敘。我今天著重談一談個人創作的一些想法。古人云:文以載道,學以致用。文學的功用無非是兩點:娛樂與教化。單純的娛樂或教化,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方為盡善盡美。翻一翻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哪一部不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經典之作?我認為當下的文學創作的重點,即不是“鴛鴦蝴蝶派”的愛情文學,也不是小資情調的都市文學,仍應該是“五四”以來,由魯迅開創的,歷百年而不衰的鄉土文學。不必說,孫犁的“白洋淀”派,不必說趙樹理的“山藥蛋派”單是誕生於西北腹地的實力派作家的作品,就足以讓我們細心地咀嚼一番。《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低保》以及李洱的《石榴樹上結櫻桃》等名篇佳作,無不閃耀著現實主義的光芒,無不反映底層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弱勢群體的生老病死,無不以濃濃的鄉音鄉情引領時代風騷。

文學要唱正氣歌《關於文學創作的幾點思考》

縱觀當今的寧夏文壇,西海固文學獨領風騷,尤其是寧夏的人口大縣西吉,竟然出了那麼多知名作家。這其中自有地理、經濟、文化上的諸多因素。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他們作品的起點乃至重點是他們的家鄉——那片苦甲天下的窮鄉僻壤。是這片多情的土地養育了他們,我羨慕他們,但我並不忌妒他們。我也有自己的家鄉——號稱塞上江南的銀川平原。這片秦將蒙恬開發的沃土,兩千年來上演過多少驚心動魄的活劇。特別是解放後、開革開放三十年來,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在這些變化中出生、成長、結婚、生育,我熟悉這裡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它)他們的一丘一壑,一顰一笑,無不放電影般地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我有責任,也自信有能力把他(它)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我有一個心願,用我的這枝拙筆畫一副咱們寧夏川的《清明上河圖》。

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想法,我寫了反映官僚腐敗的《夜光漁漂》;反映農民工打工及討薪難的《沙摩王工地》,反映故鄉滄桑鉅變的《古鎮》,《驚蟄》反映空巢老人生活及養老的《淌水》《收藏》,反映計劃生育的《棄女》;反映鄉村幹部《芝麻官正傳》,反映少兒成長的《帶狗的少年》,《一本被撕粹碎的教科書》;反映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玉皇大帝下凡記》,反映世俗人情的《朋友》。

在這裡,我不想談個人創作的經驗或技巧,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一個作者要想寫出反映時代主旋律的作品,首先得深入生活,因為藝術源於生活。我作品中的許多故事就是我的親身經歷。其次是多讀書,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高大起來。

我們美麗的家鄉,不僅魚肥水美、稻香果甜,不僅盛產物質糧食,同樣也會盛產精神食糧。

在這裡,我提一個倡議,我們永寧縣乃至川區愛好文學的朋友,拿起你們手中的筆,我們一道寫出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寧夏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