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前者造了父亲的反,后者造了侄子的反

李世民和朱棣两个人非常有意思。他们实在是有太多共同点了,如果要一一数出来,恐怕要花上个一两天。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去玩味推敲,同时也是他们两者中的不同点,那就是李世民在父亲李渊在位时进行了谋逆,而朱棣并没有在朱元璋在位时谋逆,而是在自己父亲去世后,侄子朱允炆上位之后造反。你说有趣吧?当我们把两者放在一起比对,当中缘故便一目了然。

李世民和朱棣,前者造了父亲的反,后者造了侄子的反

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对他们的影响不一。首先说说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李渊出身皇室家庭,姨父和表弟都是赫赫有名的隋朝皇帝。他在七岁时就被册封为唐国公。从小从处于皇亲贵戚环境中的他,得到的历练比较少,随隋炀帝出征时,也已经47岁,而那时才算是他早期的戎马生涯。四年后,他以匡扶皇室名义起兵讨伐隋炀帝时,已经是五十岁高龄。

李渊为人较为自负,难以看清大局。曾经有一个叫做史世良的人,给李渊看过相。他对李渊说:“我从你的面相中看出了帝王之相,希望你能谨记我的话,不要忘记。”李渊听到自我感觉非常好,开始骄傲起来。还有一个小故事是,一天隋炀帝取笑李渊长相显老。李渊回到家后,向内人窦氏抱怨了这件事。窦氏听后指这是李渊以后要当皇帝的征兆。李渊大喜,变得愈发自负。

李世民和朱棣,前者造了父亲的反,后者造了侄子的反

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关系并不好。李渊对皇帝之位本不稀罕,但是儿子李世民却认为父亲是时候去争取皇位,于是不断推动李渊前进。李渊半推半就的态度让李世民很是不爽。其次李渊和李世民的分歧还体现在行军作战上,一次李渊在行军中遇到了一点小困难,便打算班师回大本营。但是李世民却认为不应过早放弃,这是战略上的失败。李世民从那时起便打心眼觉得父亲可能老糊涂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朱元璋的经历可以说李渊完全相反了。首先朱元璋出生于元末的腐败统治末期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母亲早就在饥荒中饿死,只剩下他和兄弟们在乞讨中过日子。在这段艰难岁月里,他讨过饭,种过地,当过和尚,对于人间的一切看得通透,心智也被磨练得极为坚强。这为他在以后的统治上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其次,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孙们是关怀备至,关系极好。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缺乏家庭温暖有关。朱元璋认为过去为自己打下江山的将士和军师,如今在朝中担任大臣的人,将会对他和儿孙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于是便想尽办法去除掉他们,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们会造反。事实上,儿孙们也从来没想过要造反,也没人敢造反。朱元璋的威严和慈爱,软硬兼施,儿孙们几乎被教育得服服帖帖,非常听话。这是朱元璋政治和家庭上的双丰收。

李世民和朱棣,前者造了父亲的反,后者造了侄子的反

二,李世民和朱棣,造反的动机不一。李世民在李渊走向皇位的路上做了不少牺牲和铺垫。首先,李世民行军打仗上让李渊省了不少心。他从很小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皇帝被困绝境时,曾经救过他一命。后来,也随父亲多次起兵,平定了内族叛乱和抵抗了外族入侵。但是李渊在军事和政治上与李世民多发分歧,而且对皇帝之位爱理不理的态度让李世民很不爽。谋反之心依然埋下了种子。

其次,李世民由于战功赫赫,声望和实力都要比李渊和其他两个兄弟要大。因此,李渊和李建成以及李元吉都心怀芥蒂甚至是想要互相铲除对方,这让李世民意识到,只有先下手为强,才能不被逼入绝路。可以说,李世民是主动寻求造反的。

反观朱棣,在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公开表示,下一位皇位继承人将会是他的孙子,朱棣对此非常不满意。但是朱棣并没有采取任何造反的行动,他也从来没想过要去造反。这可不是推测,因为后来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篡改昭文,对叔叔们进行了削权,不仅收回叔叔们手中的兵力,还安插了不可思议的罪名到叔叔们身上进行迫害。朱棣只是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并且行事为人非常谨慎,不让朱允炆有半点把柄可抓。最终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位小官向朱棣通风报信,说朱允炆下一个目标就是他,朱棣心里又气又后悔,这才选择了走上谋逆之路。

李世民和朱棣,前者造了父亲的反,后者造了侄子的反

从上面两点分析可以看出,李世民和李渊,以及朱棣和朱元璋,在实力配置上,是不均衡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搭配,成为了决定儿子是否去造父亲的反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李世民早已对李渊怀恨在心,加上兄弟们抱团对他的轮番打击,李世民只能主动出击将天下夺过来。而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是从来都没有起过半点造反的私心。当时国富民强,没有半点乱世迹象,缺了个造反的借口;其次朱元璋清洗大臣的手段之毒辣,儿子们都看在眼里;三是朱元璋对儿子们确实关怀备至,无可挑剔。于是朱棣便没有选择去造自己父亲的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