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前兒童的“挫折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老師你好!

我是一名4歲男孩的母親。孩子的知識學習方面還不錯,可就是遇到困難常常放棄,不能承受挫折。我和他爸爸試圖帶他到公共場所與同齡孩子玩耍、鍛鍊,培養他的交往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但孩子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

這使得他的交往和運動能力發展受阻。請問該怎樣通過挫折教育幫助他改變現狀呢?

我想,藉此機會,談談我的一個觀點。

恕我直言,我不大讚成對學前兒童提“挫折教育”這個概念。

第一,小孩子本來就是弱者,身心都很稚嫩,經不起什麼折騰或挫折。

這個提法(挫折教育),其實好像沒有什麼理論和事實依據。給人的感覺是,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應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要尋找機會或創造條件或特地設置情境故意難為孩子,及早讓孩子親身體會、體驗被折騰或受挫折的感覺。這並不可取。

家長的意圖不錯。但讓孩子過早地承受挫折,難道就不怕給孩子心理上留下陰影?就不怕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一旦嚴重受挫,會不會更加使孩子害怕困難和挫折?會不會讓孩子膽小怕事、一蹶不振?

我認為,這個提法,不大符合學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和需要。

第二,一種傾向往往掩蓋另外一種傾向。

就是說,人們在關注一種傾向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另外一種傾向。學齡前兒童既需要挫折,也需要保護。現在誰都知道,從中央到地方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首位,是青少年、兒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允許有絲毫的掉以輕心和任何閃失。

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發展,最需要的,首先是保護、安全而不是什麼“挫折”。

單獨強調挫折教育,就不怕進行所謂“挫折教育”的時候,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強調讓孩子經受挫折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孩子的保護和身心安全問題?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我很擔心過於強調“挫折教育”會忽略對孩子必要的保護和體貼。

第三,所謂“挫折”,即失敗、失利,或壓制、阻礙。

人們對學齡前兒童所說的“挫折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小孩子跌倒了,摔得不太重,要孩子自己爬起來;逛商店孩子要買玩具,家長拒絕不給買;好吃的東西吃起來沒完沒了,家長不允許而是堅決制止;讓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打掃衛生、洗手帕、擦擦桌子之類等等,僅此而已。

這些事,使用“挫折教育”這個概念,是不是有點兒名不副實,似乎有用詞不當之嫌。

對學前兒童的“挫折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對學前兒童的“挫折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就像是我以前的博文中曾經論述過的,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問題。人們說的“理財教育”的內容,實際上,也不過就是對孩子進行一些“消費教育”,卻非要借對成年人進行的“理財教育”這個概念使用到未成年人身上,同樣是名不副實。

隨意地把對成年人的教育概念使用到未成年人教育上,很容易使我們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出現“成人化的傾向”或犯“教育成人化”的錯誤。

社會上有些人就好提這個教育,那個教育的。腦瓜一熱,或一拍腦袋就提出一個別出心裁的教育概念。其實,不見得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不見得是持之有故,能自圓其說。有譁眾取寵之嫌,而沒有實事求是之意。

我的主張,是傾向於對未成年人,特別是對學齡前兒童,應該提對孩子進行“體驗教育”。“體驗”是個中性名詞,既體驗順利、成功,也體驗挫折和失敗。有積極的體驗,也有消極的體驗,這樣更為全面、穩妥。

體驗順利、成功,可以使孩子內心受到鼓舞,明確方向,增強自信心;體驗挫折和失敗,可以使孩子知道人生道路上不會總一帆風順,事事順心,對未來的現實生活中的坎坷有個心理準備。

所謂“體驗教育”,實際上就是引導孩子體驗生活的真實,或者說引導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一定要謹慎對待,看孩子面臨的挫折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心理。孩子能夠承受的,可以適度地讓孩子獨自面對和承受;如果過於嚴重的受挫,家長還是要儘量提供保護或輔助措施,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要使孩子被挫傷。

不論對孩子進行什麼內容的教育,都要注意分寸、尺度問題,過頭了,過分了,就會走向反面。這就是“過猶不及”。

我所說的“體驗教育”,就是要家長遇事不要包辦代替,儘量讓孩子自己直接面對,培養孩子獨立承受的能力。

現在,許多的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往往家長出面代替孩子受過,承擔責任,承受帶來的後果。這樣,使孩子生活在一種“超現實”的環境中,就是過著脫離現實的、不真實的生活。這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不是對孩子的“真愛”。

孩子將來,早晚都要進入社會,必須要面對現實。孩子小時候家長可以頂替孩子,代孩子受挫受過,到了社會上家長還能永遠替孩子嗎?

孩子在學齡前階段,最好不要提什麼“挫折教育”的概念。

要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和訓練,也要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後,比如孩子上了小學以後或青春發育期。

這就是我關於“挫折教育”的觀點,與欣樂土的讀者共同探討。

對學前兒童的“挫折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至於你們的孩子不能主動與人交往,怕困難。這跟孩子缺乏自信心和交往實踐有直接的關係。我的一個鄰居家的小孩子,就跟你們家的孩子的情況很相似,不敢與人交往,怕困難。原因就是身體比較弱,導致心理也比較脆弱,缺乏自信心。

後來,上了幼兒園,吃飯香了,身體強壯了,也習慣了集體生活。經過集體生活的鍛鍊,現在可膽子大了,見了生人也敢說話,願意跟人交往。

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比方說身體狀況不是特別的壯?如果是,先讓他爸爸帶孩子多鍛鍊身體,改善營養,使孩子身體強壯起來,自然就會好一些。

他不願意跟別人交往,就不要強迫他,試著慢慢來。你們可以試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