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3个地方

期末考试后,有不少没有考好的孩子,都会说:“我只是粗心了,其实这些题我都会。”

一次两次的失误,或许是因为粗心;一直出错,屡说屡犯,就不能再用“粗心”这个借口了。粗心的背后掩藏着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呢?今天这篇文章,龙跃君带大家来看看资深班主任是怎么说的。

考试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3个地方


我们先和孩子一起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选手几个月后要参加比赛,她了解了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她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比赛很快到了,她很紧张,结果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看了这个例子,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说:他练得那么少,当然会失误!

如果简单地把孩子应该会的题目做错归结于粗心,并不妥,因为这会掩盖很多真相,也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而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弥补。


考试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3个地方


“粗心”的背后掩藏着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2、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

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3、粗心,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够好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解决办法:

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PS:还有个别孩子的粗心,是因为他们做题的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是一种坏习惯,每一个孩子经过努力,都能改掉这个坏习惯。


作为家长,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贴负标签。即使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也不能总唠叨,否则他很可能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


我们需要给孩子树立信心,鼓励他们下定决心改正,然后一直坚持下来,不失时机地肯定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可以很细心的,慢慢地就能用好习惯取代这个坏毛病。


考试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3个地方


"粗心”本身就是伪命题,找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不让孩子一再跌倒在同一个地方。


考试没有“粗心”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这3个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