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沒有“粗心”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這3個地方

期末考試後,有不少沒有考好的孩子,都會說:“我只是粗心了,其實這些題我都會。”

一次兩次的失誤,或許是因為粗心;一直出錯,屢說屢犯,就不能再用“粗心”這個藉口了。粗心的背後掩藏著什麼問題呢?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辦法呢?今天這篇文章,龍躍君帶大家來看看資深班主任是怎麼說的。

考試沒有“粗心”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這3個地方


我們先和孩子一起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選手幾個月後要參加比賽,她瞭解了基本動作,也練了幾次。有那麼一兩次很標準,有幾次有失誤,不過她認為自己比賽時就能做到。比賽很快到了,她很緊張,結果失誤了。離開賽場時他說:“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緊張了。”


看了這個例子,你會怎麼想?估計你會說:他練得那麼少,當然會失誤!

如果簡單地把孩子應該會的題目做錯歸結於粗心,並不妥,因為這會掩蓋很多真相,也讓孩子輕易原諒自己,而沒有找到問題的實質,無法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彌補。


考試沒有“粗心”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這3個地方


“粗心”的背後掩藏著什麼問題呢?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辦法呢?

我們常常認為,平時做過的,考試就能做出來,其實並不是。我們必須通過“粗心”看到背後反映出的問題:


1、粗心,因為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熟練度不夠


所謂熟練度,可以想象一下我們成年人,做小學一年級的計算題,每一題其實對我們來說都很簡單。但是當我們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並不一定全對。如果平時經常做計算類的工作,很可能做的又快又準;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解決辦法:

一道題目,反覆接觸至少要六次以上,並且每次都在思考,才會熟悉併產生記憶。


2、粗心,因為孩子對知識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還有一些題目,學生們認為自己是會做的,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錯了。但很可能是他們只看過1-2次,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到底是什麼?並未深究。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人通常本能的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索到的記憶存儲,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


解決辦法:

試著去講解題目,如果做到能講解題目,表示確實理解了。通常在講解過程中,也會不斷髮現自己知識上的漏洞。


3、粗心,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夠好


很多孩子寫作業不認真、不檢查、不喜歡打草稿、不肯寫步驟等,也都是習慣的問題。還有書寫習慣等,也會導致一些粗心問題。還有的孩子做題喜歡跳步驟,不但容易錯,還會導致按步得分時得不到前半部分應該能得到的分。


解決辦法:

如果做數學可以在草稿紙上先畫圖,畫圖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維清晰。另外,有的孩子喜歡對同一題給出多種算法的樂趣,這其實也可以幫忙檢查出一些錯誤。


PS:還有個別孩子的粗心,是因為他們做題的準確率不高

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時,每個詞是一次輸入正確,還是不斷刪除修改?這個也是準確率的問題。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每遍都提升”,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這需要用心投入,反覆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如果做錯了,覺得“沒關係”,常常會造成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狀態。另外,準確率還和“做題量”以及“題目類型”有關。


解決辦法:

每次做題都認真對待,提高準確率,爭取會做題,建立錯題本。也可以給自己制定訓練的計劃。每次認真分析錯誤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績。


粗心是一種壞習慣,每一個孩子經過努力,都能改掉這個壞習慣。


作為家長,有一點需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貼負標籤。即使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也不能總嘮叨,否則他很可能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了。


我們需要給孩子樹立信心,鼓勵他們下定決心改正,然後一直堅持下來,不失時機地肯定他,讓他感覺到自己其實是可以很細心的,慢慢地就能用好習慣取代這個壞毛病。


考試沒有“粗心”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這3個地方


"粗心”本身就是偽命題,找出背後的真正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不讓孩子一再跌倒在同一個地方。


考試沒有“粗心”這回事,真正的原因在這3個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