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自欺欺人,考試從來就沒「粗心」這回事!

每次考完試,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哎呀,我這題算錯了,真的是太粗心了”、“我不是不會做,就是粗心”等等。

這樣的對話你是不是覺得很熟悉?考試時,我們也經常會有所謂“看錯題”、“審錯題”、”算錯題“的情況,不少人將之稱為粗心大意,事實上呢?

別再自欺欺人,考試從來就沒“粗心”這回事!

不排除有真正的粗心大意,但如果這種”粗心大意“屢犯不爽的話,那真正的原因其實是自己本身基礎知識不夠牢固有關,具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熟練度

所謂熟練度,可以想象一下成年人做小學一年級的計算題,每一題其實對成年人來說都很簡單。但是當成年人在計時的情況下完成1000題,並不一定全對。

如果平時工作和這類的計算有關係,很可能做的又快又準;如果平時疏於做簡單計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錯誤百出。

對於一道題目,反覆接觸至少要六次以上,並且每次都在思考,才會熟悉併產生記憶。這就是為什麼同樣刷題有人成績大幅提高,有人卻成效了了的原因了。

別再自欺欺人,考試從來就沒“粗心”這回事!

二.基本概念

還有一些題目,學生們認為自己是會做的,因為平時做對過,只是考試錯了。但很可能是他們只看過1-2次,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細節到底是什麼?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可以有哪些變化?並未深究。

在考試有時間限制和壓力的情況下,人通常本能的選擇自己大腦中最先搜素到的記憶存儲,而這個記憶和認知很可能是錯誤和疏漏的。

所以考試訂正時,這類題目,不妨再變形或者深究一下,這時會發現同學們又疑惑或者糊塗了。所以,學過,並不等於是學會,更不等於融會貫通。

如果做到能講解題目,表示確實理解了。通常在講解過程中,也會不斷髮現自己知識上的漏洞。

別再自欺欺人,考試從來就沒“粗心”這回事!

三.準確度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發短信時,每個詞是一次輸入正確,還是不斷刪除修改?這個也是準確率。

如果平時做事力求“一遍做對”,“每遍都提升”, 關鍵時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對。這需要投入和沉穩,還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覆多次後才能成為本能。

但凡覺得“沒關係,以後還有機會”的事情,常常是多次也無法做到比較好的水準。

除此之外,準確率還和“做題量”以及“題目類型”有關。所以如果平時單元的作業100題總要錯3-5題,考試的出錯率基本會翻2-3倍。

別再自欺欺人,考試從來就沒“粗心”這回事!

而概率因素導致平時錯誤率越高,考試時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為考試時題目的類型更加寬泛和變化多端,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定要確保正確率。

所以放棄“粗心”這樣的說法吧!放棄這個觀點之後我們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獲得真正提升。

考試小提示:要想在考試中避免“粗心”的習慣,平時一定要不斷練習,同時要保證正確率。大家在平時做題時不要一看會做就不寫了,我們要一步步寫出解題步驟,這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為考試攢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