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音樂中的“音”是音樂的基因工程,沒有音就無從談起音樂,有了音才有了一切。如:高低、長短、強弱、音色、音程、和絃、調式調性等等。

所以,為什麼學習音樂的人一定要學習樂理,樂理講的就是以音為基因的音樂理論體系。

樂理中的音,需要從幾個層面來學習和理解:

1、從音的產生來看: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幾乎所有的音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來的。

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2、從分類上看:作為音樂的“音”不是指自然界所有的音。因為音樂中的音是屬於樂音體系中的音,這些音是可以被音樂所使用的,除此之外是不能使用的。譬如超低聲波或超高聲波的很多音是無法在音樂中使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噪音是可以當作音樂材料來大量使用的,譬如爵士鼓等部分打擊樂就是噪音音樂,而不是樂音音樂。

3、從音的性質上來看:分為高低、長短、強弱、音色四種性質。

第一、音的高低。高低是物體在一定時間內的振動次數決定的。譬如以一根弦舉例比較容易理解,在一秒鐘內,你撥打一下,它來回擺動的次數多少,這就叫頻率,這種振動的次數或頻率,就決定了音高和音低;振動次數越多,音就越高,振動次數越少,音就越短。概念中的物體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不同長度、不同形狀、不同薄厚等。如一尺長的弦和一米長的弦振動次數一定不同,音高也不同。不同薄厚的鑼鼓、不同大小的樂器振動次數都不同。音高故不同。

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自己畫一下吧。

第二、音的長短。由延續的時間決定的。這個很好理解。

第三、音的強弱。是由於振幅(音的振動幅度和範圍大小)決定的。以弦為例:同樣一根長度粗細的弦,輕輕撥動和使勁撥打就是產生強和弱的效果。輕輕撥動就是振幅小,使勁撥動就是振幅大。

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強弱不同

第四、音色。音色是由發音體的性質、形狀、泛音多少決定的。譬如:物體是由銅製作的,和由木頭製作的,發音就不同,音色就會有明顯的差別;即使發音體都是銅製的,其體積不同,發出來的音色也不相同;泛音多少是指:每個發音體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泛音,泛音的多少決定著所產生的音是否能夠形成共鳴和諧;泛音越多越好聽,泛音越少越乾癟枯燥。鋼琴中立式和大三角的琴絃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般來說,琴絃越長泛音越多,琴絃越短泛音越少。

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同樣是銅管樂器,形狀不同,音色也會不同

4、根據音的振動規則與否,分為樂音和噪音。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樂音樂器和噪音樂器的識別,很多人,甚至很多名人名家都模糊不清。譬如編鐘編磬、雲鑼、定音鼓、排鼓屬於哪一類?這種選擇很可能會憑著想當然去認為。

5、泛音也是符合音。每一個音的發響都不是一個單純的音在響,而是由若干個音在同時響,這就是泛音列。當一個音在發響的時候,首先是它的全部體段在響,這個音就叫做基音。也就是你能很清晰地聽到的那個音;除此之外,在物理學上還把一個音分別分成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等16種發音形式。這16種所發出來的所有音連同基音是同時在響。除了使用機器可以識別以外,人的耳朵是難以識別的。儘管如此,其作用和意義無亞於四大發明。有了這16種泛音列,所有的和絃就由此產生,給人的聽見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概念。

學音樂的人必須知道“音”是什麼樣嗎?

只做前6個泛音吧,其他以此類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