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人和孩子們

(上饒五小虐殺兒童案,讀知乎網友評論的感受)

現在的孩子已經這麼嬌慣了嗎?

在我印象中小時候經常和別人打架,有時候是單對單,有時候是打群架,由於我性格比較慫,被別人打的時候比較多,但是好像也沒留下什麼陰影。一直以為小孩子相互之間打架是正常現象,有時候別人打了你,有時候你打了別人,在這種相互的打鬧的過程中,小孩子才慢慢摸清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也摸清了自己力量的界線,這種分寸感是小孩子長大後面對世界和處理事情的依據。我向來主張,大人們的責任不是用一個玻璃罩把孩子保護起來杜絕任何爭端,而是把孩子們的爭端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並在必要的時候作出裁決,幫孩子把握他們應該掌握的分寸感。

小時候打架先是和自己村裡的小孩子打,後來活動範圍擴大了,開始和自己村裡的小孩抱團,與臨村的孩子打,經常我們一夥人“攻”到別人村子裡,把人家的窗玻璃用石子打破,然後一鬨而散,又或者對方攻到我們這邊來,後來上五年級的時候,我們這個村子裡的小孩要到對面村子的學校,特別擔心對方會在放學的時候堵著我們,打我們,為此恐懼了好一陣子;然而久了之後,和對面村子的小孩也成了朋友,唯一的結果也就是活動範圍又大了。小孩子的這些爭端很少會鬧到大人出面,大多都是在孩子們內部自己就消化了,記得小時候四年級還是三年級的一次,去一個小夥伴家裡玩,不知道為了什麼就打起來了,兩個人都倒在地上撕打,扭來扭去的很激烈,到了中午的時候,小夥伴的媽媽快回來了,我們特別擔心打架的事被大人發現,就相互約好說:這件事就這麼算了,以後誰也不能再提,大家還是好朋友。這件事以後竟真的誰也沒有在提起,兩天都沒用就和好如初了。

當然也有時候,事件掩蓋不住,最終被大人發現。三年級時候有一次,我被一個小孩把頭打的流血,這事情是無論如何遮掩不住的,老師通知了我的奶奶(離異家庭,從小和奶奶爺爺生活),奶奶帶我去包紮好,對方家長來賠不是,奶奶就說,都是小孩子打鬧,讓對方不要太放在心上,也不要太責備孩子,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小時候大人和小孩的身份真的涇渭分明,大人真的是大人,小孩也真的是小孩。小孩子的矛盾輕易不會有大人出面,而一旦事情鬧大,雙方家長一合計,總會把事情處理好,大人是絕不會以其洶洶之勢威臨小孩子的世界的,這近乎是一種恥辱,甚至在小孩子心裡,欺負比自己低年級的更小的孩子也是一種羞恥。

之前跟朋友聊天,談到南北方人的差異,我憑我自己的經驗認為,北方的人們如同大地,很博厚;南方人的性情則彷彿是水流,更靈動。我是一個北方人,想來我的這種對北方人的感受,其實是從小時候對我的父輩的感受來的,他們的心裡彷彿積澱了很深沉的東西,不會輕易被一些東西擾動,動輒作出喊打喊殺的議論,在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尤其小孩子的事情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大人和小孩子的線在哪。相比較起來,如今網上的太多人的性情顯得太輕薄了,輕薄到騷動不已,沒有一會能安定下來。

現在網上對小孩子的惡意太深,隨便什麼事都能給一個不認識的小孩貼一個熊孩子的標籤,然後用自己廉價的想象力臆想出各種極端的懲罰措施。然而事實上現在的小孩子真的比我以及現在在網上義憤填膺的網友們小時候更熊嗎?我看不見得。我是一個喜歡小孩子的人,也愛和他們接觸,我們學校外面有一條商業街,朋友們總是戲稱我是這條街的孩子王,或者這條街幼兒園園長,從我自己和小孩子接觸的經驗來看(當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小孩子基本上是很單純的,這不是說他們很善良或者很誠實,而是說他們根本還沒學會在自己的各種衝動上面加上太多的偽裝,他們會很自私,想要霸佔自己喜歡的東西,有時候甚至會為此去欺負別人;但同一個孩子也有時候會很無私,真心真意的照顧自己喜歡的夥伴,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送給對方玩,總而言之他們根本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人格,只是各種不可遏制的衝動的載體,隨著年紀增長他們會學會一些偽裝,學會撒謊,但他們同樣也在學著意識到他人的存在,學著顧及他人的感受。這一方面有賴於他們和別人交往的經驗,這其中與他人的衝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無法避免也不應該避免。另一方面則在於成年人的引導。而現在很多激憤的網友卻在拿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小孩子,彷彿人一出生就應該是一個成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