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长平大战以赵括战死,秦军坑杀40多万赵军降卒而结束。赵国经此一役实力大损,“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是指主将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赵括作为赵军主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高居

庙堂之上的决策,则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走势在长平大战的过程中,赵国庙堂之上的几次关键失误,则是一次次将赵军推向死亡的深渊。

一、盲目自信,轻率开战

秦国奉行范雎(jū)的“远交近攻”策略,将秦军的重点放在了赵魏韩三国,韩国最为弱小,首当秦军兵锋。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完全截断,然后再将上党收入囊中。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秦昭襄王

韩国本身无力抗秦,一方面向秦国示好,愿意割上党以求和,另一方面“一女二嫁”将上党十七城献给赵国,吸引赵国参战,对抗秦国,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面对韩国抛出的“诱饵”,赵国庙堂也曾有过犹豫不决。平阳君赵豹反对接收上堂,平原君赵胜主张接收上党,最终的决定权落在了年轻的赵孝成王身上。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平原君赵胜

此时的赵国已经推行“胡服骑射”40余年,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灭中山,扫林胡,拓地千里”,当时国力仅次于秦国。并且在7年前,赵军曾在“阏与”大败秦军。这些都给了赵孝成王挑战秦国的信心。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面对到嘴的肥肉,赵孝成王没有忍住心中的欲望,最终决定派军接收上党。

应该说,赵孝成王对赵国与秦国的总体实力还是有一些清醒认识的,虽然赵国整体实力不如秦国,但是在局部战争上,赵国死守一个上党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他派出名将廉颇及10万大军进驻上党。本以为秦国会知难而退,但是他低估了秦国拿下上党的决心,更没有料到秦国会为了上党以命相搏。秦国不断增兵,赵国被迫增援,双方在上党聚集了近百万大军,持续3年之久。

长平之战也由一场局部战争,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秦赵国运的举国大战。

赵王的第一次决策失误,使赵军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盲目议和,错失援军

当长平大战演变为举国大战时,赵国与秦国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便显现出来,尤其是后勤保障供应能力不足。赵国不仅无可发之兵,粮食也成为大问题,成年劳力全部押在战场,直接影响庄稼种植。时间拖的越久,对赵国越不利。

面对不利的战场局面,赵孝成王急于求和。《战国策》记载了这段历史,赵王召来楼昌与虞卿商议此事。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赵孝成王

虞卿曰:“夫言媾者,以为不媾者军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论秦也,欲破王之军乎?其不邪?”

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破赵军。”

虞卿曰:“王聊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从也,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

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媾秦,秦已内郑朱矣,子以为奚如?”虞卿曰:“王必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郑朱,赵之贵人也,而入于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

虞卿认为,若想与秦议和,必先带上“重宝”去见楚国和魏国,楚、魏两国即使不愿直接出兵,但看在“重宝”的面上,也会允许赵国使者进入城中。只要赵国使者进入了楚国和魏国,必定会使秦国怀疑楚、魏两国可能帮助赵国,那么此时,赵国再与秦国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的多。

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而是与“亲秦派”平阳君商议后,派出赵国的重要人物郑朱直接与秦议和。秦国故意摆出隆重的礼仪接待郑朱,以示天下诸侯秦赵议和。楚国、魏国本平就持观望态度,见秦赵可能议和,更加不会派兵救赵。此时秦国见楚魏不会出兵,目的达到,便露出本来面目,继续加紧进攻。

议和的主动权在秦国,赵国在没有任何筹码的前提下单纯向秦求和,无异于“与虎谋皮”。

赵王的第二次决策失误,使赵军的处境更加危险。

三、临阵换帅,酿成大祸

长平大战演变为“国运之战”是赵孝成王没有料到的,“打又打不过,和又和不成”,此时的赵王进退两难,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都会被拖垮。为了尽快结束战争,他想到了换将,他用赵奢之子赵括替换下了老将廉颇。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赵括

应该说,临阵换帅确实是犯了兵家大忌,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赵王希望起用年轻的赵括放手一搏。秦王在得知赵军换帅后,也对秦军将领进行调整,暗中将战神白起调到前线。

不能否认赵括的能力,但是更不能否认年轻的赵括与老辣的白起之间的差距,更何况赵括在明,白起在暗。

但更关键的则是两国的君王。同样是换帅,秦王比赵王要高明的多。赵括上任,廉颇立即全面退出前线;而白起上任,原主帅王龁则继续留在军中协助白起,此间差距一目了然。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白起

赵王与秦王差距不止于此。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秦昭襄王亲自到河内郡征调兵源、发运粮草,而赵孝成王则没有留下任何史料记载。

赵王的第三次决策失误,彻底葬送了40万赵军的生路

四、结语

纵观长平大战期间赵国庙堂的表现,几次关键决策过程中,都有正确的建议提出,但是年轻的赵孝成王均选择了错误的方向。1、先是盲目自信,以侥幸的心理出兵上党;2、在面对举国压上的秦军时,茫然失措,在没有任何筹码的前提下匆忙议和,被秦王戏耍;3、最后关头,临阵换帅,毫无章法,40余万赵军付出生命代价。

“长平大战”失利的幕后推手是谁?

长平之战,表面看是赵军败于秦军、赵括败于白起,实际则是年轻的赵孝成王败于老辣的秦昭襄王。


您有哪些更好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格物致知,格史明理”,更多历史观点,请关注@君临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