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敦華:哲學在當代中國

趙敦華:哲學在當代中國

“中國哲學”指的是中國所特有的哲學,既包括中國傳統哲學,也包括在中國或用中文所研究的一切哲學,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哲學。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把“中國哲學”區別為“中國底哲學”(Chinese Philosophy)和“中國的哲學”(China's Philosophy)。前者指以中國傳統為底子或本位的哲學,後者指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哲學形態。在西方文明和馬克思主義已經全面而又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客觀條件下,當代已不可能有完全徹底的“中國底哲學”,有的只是“中國的哲學”。當代中國的哲學包括傳統的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哲學,這是最近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造就的事實。

中國知識界與西方哲學的遭遇,規模較大的有兩次。第一次發生於五四前後。其時,西方各國流行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派別和思潮蜂擁而來。從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到康德的先驗論、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從英國的經驗論功利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到新實在論和實證主義,從羅素的分析哲學到杜威的實驗主義,都成為人們熱心宣揚的話題。平心而論,這些學說對於打開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確實起過一些積極作用;但是,

它們的影響僅僅侷限在少數文化人的小圈子裡,未能在中國文化的土壤裡紮下根來,只扮演了曇花一現的匆匆過客的角色,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長河中翻滾起幾朵浪花就消失了。究其原因,固然與這些學說的自身弱點有關,但介紹者淺嘗輒止、囫圇吞棗的學風和不顧中國國情而一味模仿照搬的心態,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評論說:“我國自西洋思想輸入之後,國人每得西人之一鱗一爪即可大出風頭。實則數十年來的思想,在守舊方面不能跳出古人的圈子,在維新方面,又不能越西人思想的雷池一步。中國近年並沒有具有獨創精神的大思想家。”

然而,上述評論並不適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狀況。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初期,也出現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傾向,但這畢竟不是主流。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創造性的工作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命運,使得馬克思主義這一最初的外來思想,成為中國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最終融化在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之中。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在中外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形勢下,各種西方哲學思潮流派再次湧進中國。經歷了中西方文化多次碰撞之後,我們的民族在文化上、心理上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成熟,已經能夠堅定而自如地面對來自國外的一切思潮。如果說,30多年前人們還在為要不要介紹西方哲學而爭論,那麼

現在的問題已不是要不要介紹西方哲學,而是如何對被介紹的西方哲學加以分析鑑別和吸收;這不只是在口頭上籠統地承認西方哲學思想良莠不齊,而是要結合建設需要,關注西方哲學的發展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