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在首都北京,從天安門廣場沿長安街西行十幾公里,有一座山,因盛產紅土、耐火土、靑灰、黃漿、白土、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種礦產,故稱八寶山。在靠山的向陽面兒的半山坡上,有一塊古樹參天、蒼松翠柏、灌木叢生且又典雅幽靜的去處,有一片古廟宇式的建築物,名叫褒忠護國祠。它是明朝永樂初年皇帝專為司禮太監鋼鐵墓而賜建的。歷代戰亂都沒有禍及到它,成為太監們安居的一處世外桃源,當地的人都叫它太監廟。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一天,周恩來指示要給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友和同志們找一塊安靜的棲身之地。他說:“要在北京找塊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們的遺骨遷進去。讓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讓後代時時不忘勝利來之不易。公墓不但作為烈士的安息地,還要成為教育後代的場所。現任的高級領導幹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個合適的安葬處”。

於是太監廟便成了舉世聞名的聖潔之地……八寶山革命公墓。

(一)八寶山也“論資排輩”

60多年來,與共和國幾乎同齡的八寶山擴建過數次,不斷提高“門檻”級別,但它不言而喻的政治地位和特有的象徵意義,在半個世紀後並未衰減。

有史以來,中華民族就有重視長親的傳統。依逝者威望、聲譽、資歷、級別不同,在喪葬的地點、規格、禮儀、墓穴的大小及耗資等諸方面有所區別。

八寶山革命公墓於1950年建成,初名“北京革命公墓”,次年改名為“革命烈士公墓”。1970年正式定名為“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隨其建設成規模,人稱其為“小中南海”。接收骨灰安放的級別從1951年的縣團級以上調整為1992年的司局(師)以上幹部。

革命公墓在修建時,根據逝者在黨和政府中擔任的職務高低,參加革命的時間長短、貢獻大小,在墓穴的規格、安葬的地點上也有所不同。即使夫妻、父子,不夠級別也不能同穴埋葬,同室安放骨灰。這不是共產黨講等級排場,而是隻要你對歷史、對人民做出巨大貢獻,人民就以最高規格安葬你。

根據此規定,公墓墓區的劃分是:廟前是縣團級幹部墓區;廟後東側是地師級幹部墓區;西側是省部軍級幹部墓區;再往上是中央領導幹部墓區。

前來辦理喪事者,一律憑上級單位介紹信註明逝者生前的級別,擔任的職務而定埋葬在哪個墓區,這是絲毫通融不得的。

1959年以後建立了骨灰堂,骨灰安放也同樣有嚴格的規定。骨灰分為一、二、三、四……若干室,中央領導,省部軍級以上領導幹部的骨灰可以安放一室。但一室又分為正面和側面。正面安放的是中央領導:如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等的骨灰曾在一室正面安放。側面則安放其他領導幹部的骨灰。

這一點,革命公墓建立以來就一直嚴格遵守規定,任何人、任何組織都無權破壞。只要知道逝者遺體埋在何處,骨灰安放在幾室,就可瞭解其擔任職務的大小。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二)八寶山第一墓: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

八寶山革命公墓,是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示範基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筆者於1964年、1968年、1974年、1992年、2008年先後五次以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共產黨員不同的身份來到這裡,祭拜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樹立遠大理想,立誓做共產主義接班人。

清明節能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祭掃烈士陵園,傳承紅色基因,是北京青少年的特殊榮耀。來到這裡,望著眼前535座墓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行走在蒼松翠柏之間,我們似乎聽到了井岡山上隆隆的炮響;彷彿看到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松濤陣陣:無數流血犧牲的先烈們,你們夢

想的幸福願景今天實現了!

八寶山革命公墓最大的教育場所就是號稱“八寶山第一墓”的任弼時陵園。陵園佔地300平方米,是面積最大、位置最高的一座墓地。任弼時漢白玉墓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親筆題詞“任弼時同志之墓”。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領袖唯一的墓碑題詞,後人再無此項待遇。

任弼時,1922年入黨。是中共“七大”以後中央“五大書記”之一,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做出了卓越貢獻。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不幸於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年僅46歲。

葉帥在評價任弼時的貢獻時說:“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最好的黨員,是我們的模範。”2008年清明節我最後一次來到任弼時墓前,撫摸著漢白玉石碑,感慨萬千!因為有了無數任弼時這樣的革命家,我們才有了今天強大的祖國!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於學傑:《清明走近八寶山》(話說北京系列節目之四十二)


(三)眾人景仰的“才女”墓: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有一位“民國第一才女”的墓地,一年四季鮮花環繞,是被祭掃次數最多的墓地。

林徽因的一生,雖短暫(歿年51歲),但美麗,且時時給人以驚喜,有著超強的個人魅力。

1955年,這位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設計師因病逝世,其墓地由丈夫、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親自設計,墓碑上只寫著“建築師林徽因”幾個字,簡練大氣。而墓碑上的花紋,更是林徽因當初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的草圖之一。大家為了紀念這個傑出的女性,所以將其用在林徽因的墓碑上。每年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祭拜她的人絡繹不絕。很多人會奉上鮮花或盆栽,以表敬意。另外,許多人來八寶山革命公墓給自己的親人掃墓,都會來看望林先生。因為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格局就是林徽因設計的。她真的太有眼界了。將一個公墓設計成這樣宏偉、壯麗,真不愧是眾人仰慕的建築師!

(2020年4月1日寫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