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助曹丕稱帝的吳質為何死後落得個“醜侯”的惡諡?

太多的不該


第一,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士族把持著整個社會資源,雖然曹操出身法家寒門,但均是靠著夏侯、曹姓兄弟打天下,雖然也有荀彧荀攸等士族的幫助,但仍為當時大儒所看不起,而殺孔融、楊修,與其說是這兩人忤逆了曹操的意思,倒不如說是曹操對世家大族的打擊。而曹丕不一樣,他需要繼承大統,穩固自己的統治,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在這種理想的驅動下,曹丕採納了門閥士族的代表陳群的建議,最終與士族達成了協議,即“九品中正制”,吸納了大批士族為曹魏政權賣命。

第二,他得罪了這個大背景下的士族子弟甚至市井百姓。一是侮辱國丈董昭,要求其下跪求饒;二是報復崔林,以公徇私,變相打壓崔林並將其降職;三是吳質喜交權貴,卻對鄉里百姓百般挑剔苛責,為百姓所不容,也為日後自己諡號“醜候”奠定了群眾基礎。

第三,吳質的出身,以及他本人放蕩不羈。他本是山東寒門,無背景無靠山,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了一份身價,特別是幫助魏文帝曹丕在與曹植的世子之爭中取得勝利,功不可沒,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信賴,官拜侍中,但這絲毫改變不了士族子弟看待他的那種一樣的眼光。再加上他本身有種“小人一朝得道、恃寵而驕”的心態,更加肆無忌憚,加重了身邊人對他態度的不良。

第四,吳質得罪了最不該得罪的兩個人,即後來魏文帝曹丕留給魏明帝曹睿的兩位輔政大臣,一是曹真,這位皇親國戚,皇帝的親叔叔,創作《說肥道瘦》影射曹真過於肥胖,並與曹真發生激烈衝突;二是門閥士族的代表人物陳群,指責陳群“非國相之才”。這兩人也在吳質死後的封號上大做文章,最終給了吳質“醜候”的諡號。

綜上,可以看出,吳質本人頗有才華,對曹丕也是幫助頗大,但在處理上至士族大家、皇親國戚、下至平頭百姓的關係上,忽視了自己的出身,過於兒戲,最終葬送了大好局面,被諡號“醜候”。


自媒體阿唐哥


曹丕有一篇著名的文章 與吳質書,大致是因為當時許昌發生疫情,不少他們的朋友不幸去世,曹丕寫這封書與朋友吳質抒發情感,感慨時事,文字間足可見吳與這位世子感情極深。

但吳質去世的比魏文帝曹丕要晚,且吳質尤其是在曹丕當政時,有些居功自傲,與同僚關係處理的並不很好,而且得罪了曹丕去世時的託孤大臣之一的曹真,且新帝魏明帝曹睿也並不很喜歡吳質,故而吳質死後被

諡為醜,但後來又改為威,或許是曹睿對吳質盡力擁護其父繼位,而做的一點彌補吧。


小哇最帥


魏武帝韜光養晦終落得一代梟雄,三分歸晉文帝登基在國人心中略有唐突,而帝王登級多會謀局作勢,自己略做謙讓變順應天意了

說正事:魏晉時期是數千年文人風骨最盛大的時代,談苦論今針砭時弊,秋後算賬,醜化攛掇丕兒登記的道具人物,在中國文史長河裡便算不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