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點擊右上角關注「南州筆記」,看更多認真的文字內容^o^

文/南州


莫言,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如同屠呦呦是首位中國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一樣,本是一件值得讚譽的事。

但不知為何,一提起莫言,便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罵之,對他的作品表示非常不滿。

圍攻莫言者的所罵言語多半如下:作品陰暗、沉悶、低級趣味​;迎合西方人認為國人愚昧落後的觀點;有選擇性無底線暴露本民族的陰暗面,醜化祖國和同胞​等。

先不論,這些謾罵莫言的人,有沒有看過他的作品。其中,比較“有趣”的一點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很少有人罵他,而獲獎之後,罵聲四起,來勢洶湧。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難道這是所謂的“人紅是非多”,再或者是“樹大招風”?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級大獎,是由西方設立評選沒錯,但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等不也都是西方評出來的嗎?為何一定要厚此薄彼?

從語言環境、歷史、文化等角度看,可以說一國文學是有國界的,不是世界性的,但文學中所蘊含的真實、樸素、激盪的情感,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學作品中對人性的剖析,對社會的洞察,也存有人類基礎共鳴。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對一個人、一件事、一部作品有爭議,無可厚非,但動輒謾罵成風,為了罵而罵,不由分說地罵,不是很奇怪嗎?

一個敢於說真話、寫現實的作家,才稱得上是良心作家。但我們的社會留給真話的生存空間,實在令人堪憂。若長此以往下去,我們曾經辛苦得來的東西,也將親自被我們自己斷送掉。


01、幾乎同樣是魔幻筆法:為何莫言被罵,馬爾克斯沒人罵

大仲馬有句話說得好:歷史是什麼,歷史是用來掛小說的釘子。

其實,從大家的愛好也不難理解,誰不喜歡聽故事和各種奇奇怪怪的八卦?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和小說,比比皆是,《封神榜》《聊齋》以及四大名著等等,都足以說明故事的強大生命力。

這一點在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名作《人類簡史》中,也有所體現:人類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編故事群體,並且用神話、用故事來維繫一個想象共同體的存在,進而變成一個更為團結的群體。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而那些對莫言以及莫言小說憤怒、謾罵的人,似乎不明白這一點,歷史、現實與小說的關係。

同樣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寫法,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相比較而言,就是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小鎮,但寫出拉丁美洲百年風雲變幻史、反映拉美那一片大陸人民富足與貧困的《百年孤獨》被視為拉丁美洲的「聖經」,而莫言以及他的作品,卻遭受很多人的謾罵。

想來,就如同:一個正常的人,在不正常的社會里就顯得不正常了,一部好作品,在不好的人眼裡就不是好作品了。就像一群習慣於說假話的人瘋狂撕咬偶爾說了一句真話的人。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02、莫言:一個用真誠,去講故事的人

莫言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曾發表演講: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在演講的後半部分,他講了三個故事。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毛骨悚然的有兩個。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1)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莫言上小學。有一回,學校組織他們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他們這些小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放聲大哭。莫言為吸引老師的注意,一度捨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

他也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在臉上,來冒充淚水,還看到在真哭假哭混成一片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一滴淚水也沒有,嘴巴也沒發出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去遮擋臉部。這位沒有哭泣的同學睜著大眼睛看著包括莫言在內的其他同學,眼神中流露出驚訝和困惑的神情。

參觀結束後,莫言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為。因為這個,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以後,莫言對告密一事深感愧疚,並向老師表示懺悔。

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同學有十幾個。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莫言這位沒有哭泣的同學,在莫言獲諾獎之時,已去世有十多年。莫言表示,每當想起此事,想起這位同學,他就深感歉疚。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莫言悟出了一個道理: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這種情況,對於我們來說陌生嗎?大抵是不陌生的,區別在於:你是那個哭泣的人,還是那個沒有哭泣的人,有沒有去告密,以及多年以後有沒有因為告密而感到愧疚。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2)為保自己,要去犧牲別人的人,會有報應的

這個故事是莫言的爺爺講給他的:

有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躲避一場暴風雨,進了一座破廟。因外邊的雷聲猛烈,一陣又一陣,甚至有一個個火球在廟門外滾來滾去,天空似乎還傳來吱吱的龍叫聲。此時,這八個泥瓦匠,被嚇得膽戰心驚,面色如土。有一個人說,我們八個人中,必定有一個人幹過傷天害理的事,誰幹過壞事,誰自己走出廟接受上天的懲罰,免得讓我們好人受到牽連。

外面雷電交加,自然是沒有願意出動站出來,走出廟去。因此,有人提議: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們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外拋吧,誰的草帽被刮出廟門,就說明誰幹了壞事,那就請他出去接受懲罰。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於是大家就將自己的草帽往廟門外拋。

其中,有七個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廟內,一個人的草帽被風捲了出去。眾人就催草帽被刮出去的那個人出去受罰。廟裡比外面好得多,這個人不願意出去,於是眾人合力將他抬起來扔出了廟門。

那個人剛被扔出去,這座破廟便轟然坍塌。

看到這個充滿“戲劇性”的結尾,會不會覺得自己身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害人不成終害己。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03、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讚譽等身,何懼遭人謾罵

對莫言以及他的作品的評價:罵他的人甚囂塵上,但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謾罵之外,也曾有網友這樣評論到:“ 莫言長篇以《生死疲勞》最瑰麗宏闊,尤記得四年前讀這本書時通宵達旦,難以釋懷的情境。只有真正讀了莫言之後,你才會理解瑞典皇家學院那些人不是吃素的,人家可是目光如炬,心明似鏡。據我的閱讀涉獵,當下中國文學的確只有莫言當之無愧堪領此獎。”

“莫言的創作力是一流的。”

“莫言的作品富有批判性,能啟迪人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站在人民的立場出發,很受人民的喜愛​。”

......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另外,國內一眾作家對莫言的評價都非常高:

餘華曾說: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陳忠實則表示:中國作家終於走進了諾獎行列,我覺得這不僅是莫言的榮耀,更是整個中國文學的榮耀,必將對中國文壇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莫言是位非常優秀的作家,他的獨特思維、藝術個性,都已在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摘取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實至名歸。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而畢飛宇則稱莫言是他最愛的作家,莫言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在於告訴大家作家是人。他的作品流露的不是與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是內心巨大生命力。

在作家王安憶眼中,莫言是天才型的作家,在天才方面,她認為在當代作家裡很難找到人能和莫言相比。

莫言:一個天才型作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何遭人謾罵?

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蘿蔔》,獲得過很多讚許;《紅高粱家族》被張藝謀導演拍成了電影;《生死疲勞》中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寫出了屬於中國特有的輪迴故事;《豐乳肥臀》中用魔幻筆法,講述濃濃的社會現實;而為莫言斬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蛙》,相較其他作品,自然有其更勝一籌之處。

莫言的作品到底是不是好作品?能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現在的爭論對他會有影響嗎?

爭論之外,其他的交給時間吧。歲月才是檢驗作品生命力的利器。

最後想說,有爭議不完全是壞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社會自信與包容表現。相比較,莫言的所悟所說:“當眾人都哭泣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那麼,今天,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謾罵,或者讚美都變成一種肆無忌憚的表演。


莫言演講視頻《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