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來源丨喜馬拉雅FM喜馬講書的精品課《喜馬講書》

《噁心》是法國作家薩特的小說成名作,也是他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薩特被譽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榜樣”,20世紀思想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938年,薩特出版了《噁心》,以日記的形式展現了一個年輕學生洛根丁的內心世界,這本書不僅為薩特贏得了極高的文學聲譽,也呈現出了他的哲學思想的基本輪廓。

總的來說,薩特所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有這樣幾個主要觀點:“存在先於本質”,“世界是荒謬的”,以及“自由選擇”。

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存在先於本質

顏色、重量、形狀、光滑度等等,這些變動不定的物理特徵意味著“本質”,我們一般是通過“本質”來認知事物的。但薩特認為,人們在認知“本質”的同時,卻忽略了被這些“本質”所遮蔽的“存在”。存在才是事物本身,是第一位的,而本質是第二位的。

“存在”在“本質”之前。人的存在空無所有,因而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而本質則是人通過後天的行為慢慢形成的性質。在小說中,主人公洛根丁覺得感官接觸到的任何東西的本質都是無法把握的,他因此而覺得噁心。

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與存在的虛無相應的,是生存的荒謬

薩特認為,人生活在時間之中,但是,人們通過開端和結束、過去和現在這些概念,所把握住的只是時間的本質,而不是時間的存在。由此就產生了人生存的根本性焦慮,在個體的存在和外部世界之中有一道巨大的鴻溝。

在小說中,主人公洛根丁本想蒐集資料,為一位侯爵寫傳記,最後卻發現他是在按照時間順序憑空塑造出侯爵的一生,他所書寫的侯爵的生平和他的真實生平很可能是兩回事,他的歷史研究只不過是在編故事。

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面對生存的荒謬,我們應該自由選擇

薩特認為,人應該回溯到自己出生的那一刻,那時,他眼中的世界沒有任何名稱、規定、象徵或者標籤,那時的人只是單純地被世界的本來面目所震撼,也就是被世界的存在所震撼。但是之後,人就越來越多地接受事物的特徵和現象,用語言描述事物的本質,而越來越遠離存在了。

在小說中,洛根丁意識到噁心,就邁出了從本質中解放出來的第一步。他認識到,事物的存在完全出於偶然,人也應該把自己的存在交給偶然,這樣人才能夠感到自由,人也應該運用自己的自由來創造自己的本質。

因為“噁心”,他拒絕了諾貝爾獎!

為何這本小說依然意義深遠

因為《噁心》觸及了我們生存焦慮的根源所在。只要我們覺得活著很焦慮,那麼《噁心》就是為我們而寫的。薩特讓我們明白,焦慮跟沒錢、工作太忙、家庭負擔重等等無關;焦慮是無法避免、無法克服的,它來自我們降生的那一刻,來自最初的陌生感,來自完全偶然的、存在性的相遇。

薩特認為,在這一片混亂無序的世界上,我們必須首先擺脫本質的束縛,確認自己的絕對自由,然後,我們要接受自由選擇帶來的責任,我們要懂得,不管是痛苦的體驗還是歡樂的體驗,我們都是在創造自己的本質,創造自己的人生。

薩特被授予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獎,理由是他作為一個獨立知識分子,他拒絕接受任何官方獎項,包括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還說,任何榮譽都會約束人,而他一輩子追求的就是自由。

關於主播:

《喜馬講書》:你上次讀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讀書,不知不覺成了一件「三無」的事。出版市場魚龍混雜,沒有眼光挑書。信息超載事務冗雜,沒有時間讀書。加班繁重身心疲憊,沒有精力讀書。讀書,向來是最低成本的高貴。但它的成本,似乎越來越高了。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臺,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