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非暴力溝通》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在以色列一個難民營中,對著170多名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男子演講。

就在前一晚,刻著“美國製造”的催淚彈射入了難民營。

一名聽眾站起來對作者高喊:“美國人,謀殺犯!”

其他聽眾們也隨之一起高喊。

如果你是作者,該如何和聽眾溝通,該如何繼續自己的演講呢?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1-非暴力溝通要避免“異化溝通”

如果你說,“你對我們美國人有成見!”

這是一種“道德評價”,把衝突歸咎於對方;

如果你說,“你們太沖動了!”

這是一種“比較”,矇蔽了我們對他人的更深的理解;

如果你說,“你們讓我無法繼續!”

這是一種“迴避責任”,淡化了自己的個人責任;

如果你說,“你們先安靜下來,聽我演講!”

這是一種“強人所難”,強迫別人按自己的要求去生活。

這些都是《非暴力溝通》中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沒有客觀地描述問題並找到問題深處的原因,這樣只會引起對方反彈,還會引來更深的敵意和反駁。

所謂暴力溝通,不只是行為動作上的暴力,更多指的是語言上的暴力。而語言的暴力,除了大家容易想到的爆粗口、大聲喊叫、尖聲叫罵,以上的異化溝通方式實質也是一種“語言暴力”,但在生活中往往會被我們忽略。

常見的這類語言還包括:“你太懶了”,“看看人家......”,“你讓我......”,“你必須......”等。這些語言的普遍特徵是忽視了聽眾的感受和需求,只從自身出發,最終導致了溝通的失敗。

-2-非暴力溝通是一種系統的溝通技巧

讓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的。

一觀察:“你生氣,你很憤怒。”

“我當然很生氣!你以為我們需要催淚彈?我們需要的是排水管......”

二感受:“我注意到,你在這裡培養孩子,是多麼的痛苦!”

“......你有孩子嗎?我兒子病了!他在水溝裡玩耍!他的教室裡沒有書!......”

三需要:“你想告訴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給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環境來讓他們玩耍和成長。”

“不錯,這些是最基本的。人權——你們美國人不是說這是人權嗎?”

四要求:“你是希望更多的美國人瞭解你們巨大的痛苦,並意識到我們政治活動的後果嗎?”

就這樣作者和這個聽眾的對話持續了將近二十分鐘。

一個小時後,這個原來稱作者為謀殺犯的男子,邀請作者去他家享用齋月晚餐。

從最初“你是殺人犯”,到觀察憤怒的事實,到述說痛苦的感受,到發現孩子良好成長環境的需要,到找到希望更多傾聽和理解的要求。沒有非暴力溝通的一系列步驟,雙方的溝通只能停留在“是不是殺人犯”的質疑和衝突之中,真正的內心想法和需要永遠不會浮出水面,更別提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一般我們在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1和2必將使矛盾升級,3和4才是解決真正問題的溝通。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因此非暴力溝通首先就是避免先入為主的異化溝通方式,避免語言上的主觀暴力,採用“觀、感、需、求”的技巧去充分地溝通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3-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提醒

試想一下,

當你乘坐著一艘船在湖面上航行,另一條船橫衝直撞地向你衝來。

你會怎麼樣?

一般人的反應,對著船大聲呵斥,“怎麼劃得?小心點!瞎了眼嗎?快劃開啊!”

但當船越來越近,你發現船上沒有人,你又會怎樣?

你會說,還能怎麼樣,自己劃開唄。

再比如,

每次當你遇到很生氣地事情時,請你先冷靜下來,默默地從1數到12。

過完這12秒你再思考令你生氣的事情,好像沒有起初那麼生氣了。

這12秒讓你有了完全不同的反應。

非暴力溝通就是這樣一種提醒,提醒你人類是容易被自己情緒主導的動物,提醒你現實不只耳聽為虛、也未必眼見為實,提醒你先冷靜下來12秒,提醒你去利用“觀、感、需、求”的技巧主動進行非暴力溝通,提醒你關注自己的需求劃開自己的船。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不要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這樣會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所以非暴力溝通不只是系統的溝通技巧,不只是一種溝通方式。它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提醒我們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4-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愛

非暴力溝通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了一首歌《我所不知道的最偉大的人》:

The greatest words I never heard 我從未聽說過的最偉大的話

I guess I'll never hear 我想我將永遠也聽不到了

The man I thought could never die 我以為永遠不會死去的人

S'been dead almost a year 幾乎已經死去了一年

Hey He was good at business嘿,他很會做生意

But there was business left to do 但還有更重要的事沒有做

He never said he loved me 那就是他從未說過他愛我

Guess he thought I knew 我猜他一定以為我知道

這是瑞芭·麥克英特爾在她父親去世後寫的一首歌。瑞芭和我們一樣,都希望和父親深入溝通,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父親是永遠的硬漢,他們為我們頂天立地,怎會向我們顯露他們內心柔軟的角落。因此當他們老去,只能把忙碌的背影留給我們追憶。這時我們才發現,就連那些最簡單的事,比如聽他說一聲“我愛你”,都變成了最奢侈的夢想,成為餘生最深的痛。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愛的語言”,是指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勇敢直接說出我們的要求。當進行非暴力溝通時,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真誠助人時,我們豐富他人生命的願望也會得到滿足。

非暴力溝通使施者和受者同時受益。由於施者的給予既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羞愧,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受者獲得饋贈,也不會有心理負擔。施者會因自己行為的價值更加欣賞自己,受者也會欣然接受,快樂享受。

讓我們勇敢地去非暴力溝通,勇敢去愛,不要像瑞芭和父親那樣,留下永久的遺憾。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5-非暴力溝通是開啟心靈的鑰匙

非暴力溝通只是生命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通過非暴力溝通,冷靜觀察現狀,感受心情、找到需要、提出要求,但如果自己的要求沒被滿足,怎麼辦呢?

我們還要明白: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

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願望,並不意味著,一旦人們說“不”,我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它意味著,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麼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只要自己提出了要求就是成功。

請求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我們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接下來我們就要在洞悉自己內心要求的基礎上,去努力改變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是開啟我們心靈的鑰匙,在打開心靈大門之後,我們將開始嶄新的人生。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

《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創始人,2006年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他的這本書被譽為溝通關係方面的聖經,是每個人都需要讀讀的經典書。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

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因為非暴力溝通,

我們的心靈將會和平寧靜,

因為非暴力溝通,

我們的生命將會盛開綻放。

《非暴力溝通》,人類社會的聖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